孙 莉
成都A4美术馆
关键词 非营利美术馆 城市文化 社区公共空间 艺术教育 ■靳艺昕
● 专访
在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麓湖生态城艺展中心,A4美术馆临湖而建,建筑线条清晰明朗,与周围的红砂岩地貌融为一体。A4的美术馆空间,外加国际驻留艺术中心,共占地约6500平方米。场馆的展览布置、活动安排、会议沟通、展厅巡视,是维持美术馆有效运转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
2020年,因为疫情影响,同类型机构工作量整体大幅缩减,而成都A4美术馆在2020年的工作量同比2019年,增长超过三分之一。展览数量共计13个,公共教育活动200余场,大规模、持续性、系统性项目数量较上年有所增加。A4美术馆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和周边的图书馆、剧场、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和商业空间一起,重新组合成为新城市地产的生态圈。
“不过我的工作状态很难有一个常规化的定义”,视频采访镜头前的孙莉刚从会议室赶回自己的办公室,一边调整着摄像头的位置,一边介绍自己作为美术馆馆长的工作日常。
孙莉是A4美术馆的创始馆长、艺术总监,从2007年筹备建馆至今,孙莉在这里工作了将近14个年头。这十余年间,A4举办了50余场专业的当代艺术学术展览;1000余场人文类讲座、沙龙、工作坊;与国内321位知名艺术家、30余位专业策展人建立合作。在孙莉的带领下,A4美术馆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既能代表中国现当代美术馆的典型案例,又能密切联系本地社区和成都这座城市的多元艺术空间综合体。会议、布展、走访、交流,是孙莉作为美术馆馆长的工作常态。
在孙莉看来,“A4虽然处在成都,但是我们并没有把它只看作是一家成都本土的艺术机构,我们和国内的美术馆行业,以及国外同行间的合作非常频繁”。如果在A4馆内找不到孙莉,她可能是在走访艺术家工作室,跟艺术家聊聊他们的新作品,听听他们的创作感悟;她也可能在拜访同行和合作机构,出现在国内外的艺术展览现场,与合作机构讨论“艺术+”的可能性;再或是去到行业会议现场,和策展人、批评家、艺术家群体进行深入交流。
做一家非营利美术馆
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经历了市场泡沫和重新洗牌。远离中国艺术市场的核心城市——北京和上海,在西南腹地成都,孙莉和有意筹建艺术中心的成都万华集团投资人讨论着新机构的定位和经营方式。在孙莉看来,投资方万华集团作为城市地产运营商的行业特征是存在的,但其并非只是一个独立楼盘的开发者,而是新城市的建设者。孙莉想要创建的艺术空间,或者说美术馆,和周边的图书馆、剧场、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和商业空间一起,重新组合成为新城市地产的生态圈。文化艺术和城市发展也是万华集团作为城市运营商,希望构建更加具有活力的、开放的、国际化的园区,丰富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的内容选择。
2008年,A4当代艺术中心正式成立,定位为专注于当代艺术领域研究的非营利性专业机构。A4最开始作为艺术中心成立存在,在2016年正式注册为民办非营利美术馆,关注如何引导公众走入艺术空间,让大众和艺术产生关联。孙莉说:“我和投资人,我们没有把艺术理解成为一个营利的手段,我们希望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做最基础性的构建工作,特别是推动年轻艺术家的成长,以及让更多的观众真正理解和走进美术馆,建立一个非营利机构也更加符合这样的目标。”
在孙莉看来,在国际通用的对美术馆机构的划分中,有进行艺术收藏品买卖的商业画廊,也有更加侧重于学术研究和公共教育的艺术博物馆。孙莉希望A4能够作为非营利艺术博物馆存在,保证艺术研究的专业性和学术独立性。孙莉继续补充说道,“当然这不是说商业画廊和非营利机构之间,哪一个更高尚,经营的关键在于机构明确自身的定位,而定位决定了机构以怎样的形式和公众建立联系”。比如英国伦敦的蛇形画廊,既作为一个商业画廊存在,同时也策划非营利的学术研讨和教育项目,吸引着每年约75万人到访参观。
谈到A4美术馆的资金来源构成时,孙莉直言,“我们是一家比较幸运的机构,A4最核心和最稳定的资金支持来源于万华集团的投资”。但是万华集团并不直接参与美术馆的专业经营和管理,而是把工作交由孙莉和美术馆“自营自管”,这保证了A4美术馆作为专业机构在运营和决策上的独立性。同时,“非营利”并不表示“不盈利”,而是不以市场化的商业谋利为经营目的,是允许开展生产活动并产生收益的。目前A4美术馆设有3层独立展厅以及公共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多功能展演厅、儿童教育中心、驻留工作室、艺术品商店、艺术咖啡等空间,相对应产生的展览门票、艺术衍生品商店、咖啡厅、图书馆、书店的经营收入,以及品牌和基金会对于项目的赞助,会用于反哺美术馆造血,支持新项目运营和学术研究等工作。
2020,疫情与美术馆发展新思考
2020年,对于国内外美术馆和博物馆行业来说,突然到来的新冠疫情极大地冲击了艺术场馆的展览活动和正常经营。美术馆和其他线下实体机构纷纷闭馆,暂停对外开放;大量原定的展览被临时取消或延期,展览计划和公共教育活动面临全线调整。疫情到来之前,孙莉每年大约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在国外参加艺术展和会议活动,国内的出差则是更加频繁。疫情之后,孙莉把更多的时间留在了A4美术馆,她和团队反复思考如何发挥美术馆机构在疫情时期的力量和作用,特别是如何通过新颖的、互联的、生动的方式传播艺术,做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
提到2020年的工作情况,孙莉介绍说,“去年对我们来说,有很大的压力和挑战,同时也充满动力”。在同类型机构工作量整体大幅缩减的时候,A4美术馆在2020年的工作量同比2019年,增长超过三分之一。展览数量共计13个,公共教育活动200余场,大规模、持续性、系统性项目数量较上一年有所增加。
谈及为什么会有增量变化,孙莉道出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A4更加关注“在地性”问题的研究,美术馆与社区、与城市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有更多的社区居民、外来观众参与到A4的活动中。其次是来源于A4近几年的持续积累。自2020年初开始,除去常设展和计划中的展览外,在A4的工作计划中,新增了一批由过往延续下来的、具有公共意义和社会影响力的项目。这些项目逐步进入A4美术馆的整体运营规划体系,在2021年逐渐转变为A4美术馆的常规性工作。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是,疫情时期A4美术馆对于线上展览和互联网传播方式的尝试和摸索。线上社群、线上展览、远程项目小组......美术馆成为线上活动的组织者,网络平台的搭建者,背后专业技术的支持方。甚至在孙莉看来,网络已经不仅是一种传播的渠道,同时也正在成为美术馆运营或者项目“发生”的新空间、新地点。互联网为美术馆机构带来明显的破圈效果,这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的拓展,更让不同年龄、不同领域的人走到一起。“通过观点碰撞、跨界融合,促成新内容的产生,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孙莉解释说。
不过这种互联网传播方式的拓展,并非是“广撒网”的概念,而是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项目策划,让更多人了解美术馆,参与美术馆展览和活动的项目讨论。并且这个讨论的过程并不以美术馆作为绝对权威的存在,比如A4为青年群体搭建的艺术交流平台“yà青年艺术项目”,会鼓励不同艺术门类和领域的年轻人进行尝试与试错,以及从设计、从音乐、从舞蹈、从影像等多元视角,实现个人的艺术表达,思考艺术创作、艺术教育、美术馆职能。“通过讨论和交流学习,以及线上青年艺术项目的推进,突破了年轻人理解问题的单一视角,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自己的可能性”,孙莉介绍道。
可以说,A4美术馆在疫情时期的新拓展,既留住了美术馆的忠实观众,也为之前没有渠道进入美术馆现场的潜在观众,提供了更便捷的进入端口和通道。而在疫情缓和之后,通过互联网运营积累下来的艺术爱好者,又重新走入美术馆现场,实现了有效的线上、线下双向引流。
和公众发生关联
传统意义中的美术馆机构,作为艺术博物馆而存在,对艺术作品进行保存、展览和展示,具有学术研究、艺术和美学传播、公共教育的功能。孙莉提出,“今天我们再来看美术馆,会发现它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和城市文化精神紧密联系的公共空间”。观众不再需要带着仪式感进入美术馆,美术馆正在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必需品。“A4也只是作为一个研究机构存在,更是一个互动的艺术空间”,孙莉希望让更多的观众使用这个空间,让美术馆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或者文化生活选择时的重要选项,而不仅是艺术爱好者的专属阵地。
当“公众”这一概念,逐渐成为美术馆机构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问题时,美术馆观众不再是被规训和引导的对象,而是成为了展览活动、公共教育项目和艺术表达的一部分,变成观赏、互动,甚至是创作的主体。而当一件艺术作品进入美术馆的时候,它也就不仅是艺术家个人的成果。展品在美术馆空间的展示效果、与其他艺术作品的关系、和观众之间发生的关联,共同构成了这件作品进入到美术馆公共空间后的“整体价值”。孙莉介绍说,A4美术馆现有的展览重视和观众发生联系,观众的参与方式不是像商场里常见的装置类的互动,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知识性和思想性的深入对接,希望让更多的人通过美术馆的艺术项目打开思维,参与到艺术讨论中。A4内部专设的观众研究小组,也会定期对观众进行调研、收集观众反馈,为后期策划和定制更多有针对性的艺术项目服务。
除去艺术展览之外,公共教育也是A4美术馆和“公众”建立联系的重要方式。在孙莉看来,无论是艺术教育的启蒙还是传播,艺术机构都是责无旁贷的。孙莉年轻时曾在英国留学,这段经历影响了她对于美术馆的理解,也为后来孙莉在成都创立A4美术馆,关注公共艺术教育,埋下了一颗早期的种子。“我经常看到学校老师组织学生看展览,或者在周末家长带着孩子去美术馆和博物馆。这就是生活日常,是一种习惯。”孙莉边回忆边继续说道:“其实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或者是学生,他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对历史的理解,对于自己文化的理解是非常鲜活的。看展览、逛美术馆,不是一件特殊的事情,或者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事情,艺术就在身边。这对我有很大的冲击”。
孙莉积极促成了大量和学校、学者、各类型教育机构之间有关教育理念的讨论和联系。“iSTART儿童艺术节”被看作是A4美术馆最受公众期待的年度项目,从2014年启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七届。每年预设年度研究主题,策划当代艺术主题展、儿童艺术展、教育论坛以及多场工作坊、放映活动和讲座,从孩子的视角出发,通过感官互动体验,激发艺术思维和创造能力,设置系列参与性项目,让进入美术馆的孩子和家长们从参与者变成共创者。
走出美术馆的“白盒子”空间
“白盒子”一般指代十九世纪以来,现代美术馆用于进行展览展示的公共空间,是四面白墙和墙上悬挂艺术作品的展览方式。白盒子是明亮的、是纯粹的、是与外在世界隔绝的,然而更加自由洒脱、追求互动性和新颖表达的艺术家们,选择从白盒子空间“出走”到更开阔的公共空间,甚至探索着全新的艺术现场“发生”场所。
孙莉介绍说:“我们把A4定位成美术馆综合体,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不希望艺术只发生在美术馆的白盒子和现有的物理空间内,我们把大量的公共活动、展览项目拓展到园区和城市其他的公共空间里。”美术馆具有社会性和公共性,是一个共创的平台。在A4艺术中心刚成立时,观众多是来自艺术系统内部,或者是忠实的艺术爱好者。现如今,A4美术馆的观众构成更加丰富,既有艺术爱好者、文艺青年,也有各年龄层、不同行业背景的人。在孙莉看来,这种改变一方面来源于A4自身的持续发展,但更重要的是,成都这座城市的吸引力正在变强,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成都作为一个宜居的城市、一个有未来发展机会的城市。
2020年,A4作为发起机构之一,和成都麓湖园区内的社群组织、基金会、非营利志愿者机构、外部的传播机构合力促成了首届社区公共艺术季的落地。孙莉介绍说,“麓湖社区公共艺术季”以城市共生为主旨,将周边社区、以及成都这座城市作为艺术介入、观察和研究的场域,共创艺术记忆。孙莉认为,美术馆在做拓展性和共创性艺术项目的时候,需要考虑的不仅是机构的立场、艺术家的立场,同时有必要让艺术家本人和在地的居民、社群进行深入的对谈交流,再综合考量周围的环境、物理空间、观众的互动参与模式,从而转换成新的公共艺术计划。“食物剧场”就是首届麓湖社区公共艺术季中一个非常亮眼的项目,以食物酱料为主题的互动剧场吸引了社区内外众多观众体验和参与艺术项目,活动当天超过千人到场。
此外,A4立足成都,同时也和国内外同行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自2012年起,A4美术馆启动国际国内双向艺术家驻留项目,鼓励访问艺术家、设计师、策展人和学者来到A4、来到成都,展开驻地调研和创作计划。2019年,A4美术馆正式开放占地2000平米的国际驻留艺术中心,搭建起了国际与在地的文化交流平台。如今,A4美术馆每年都会把国际艺术家展览项目纳入工作计划中,比如2021年度开年的第一个展览,就是国际现代主义大师马克夏-加尔的巡回展、西南首展。孙莉继续透露说,今年我们还会筹备有关于西南艺术生态研究的项目,明确内部奖项的设置,设计青年艺术家孵化和青年艺术家实验项目的展览,期待与更多的观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