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董春凤 1977年出生于黑龙江,现居北京。200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材料助教研究生班,作品多次参加匡时、保利等大型拍卖,也受邀出版《画廊杂志》“油画艺术与当代社会中国油画展作品集”等,部分作品还被中央美术学院、郑州美术馆等机构及国内外人士收藏。迄今为止,已举办展览约40场,个展包括2012年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 “缪斯董-扎龙”,2015年在时间博物馆举办的 “过滤式记忆——回音”和2016在中信美术馆中信书店举办的 “何处无花鸟” 等;入选的联展有2008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拓展与融合——中国现代油画研究展”和2010年的“中国油画艺术与当代社会”等,并多次参加慈善公益活动。
都说艺术家的生活与创作息息相关,董春凤也不例外。她出生在黑龙江扎龙附近的一个农场,松嫩平原乌裕尔河下游的芦苇沼泽,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鸟在此停歇、繁衍。董春凤印象中的扎龙很美:夏季有蓝天、白云,红日之下,绿色的芦苇随风飘摇,直接天边;一块块的“水泡子”如明镜般散落在一片翠色中,水面上开满了浮萍的淡黄花朵,时有羽翼丰美的珍禽展翅划过;冬天,皑皑白雪掩映大地,天地一派安祥纯净,在一轮红日的温暖照耀下,美丽的鹤舞会令人顿觉如入画卷。
在自然中感受色彩,用画笔渲染多彩。从小生活在大自然之中,不仅使董春凤喜欢色彩丰富的东西,更喜欢运用色彩来进行叙述与表达,自然中的色彩是她创作表达中最直接、最感性的手段。她对大自然的敏锐,往往不是理性的再塑,而是将所触的感受起伏,幻化成绚烂的色彩。
有许多人看了董春凤的作品不禁产生好奇,画面中那绚烂的色彩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事实上,关于红配蓝还是黄配绿的色彩互补,很多时候,她都是单纯自然地使用色彩来表现画面。对她而言,色彩的表现更多的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眼前的景色经过内心的感受,再传达至画笔,色彩自然就出来了 。
对于光与影的把握,董春凤让其和谐的律动,早已超出了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在她眼中,画面中的光与色不是一种真实,人们看到画面中所谓客观的光,例如晚霞、晨光、暮光,其实都是一种节奏和灵气。这不是客观的世界,而是艺术家心中独有的精神境界,存在于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品也因此具有召唤情感的能力。
用画作传递美好,让观众产生共鸣。色彩被铺上了主题的设计,其中的人物与鹤就只是相伴而生,形象上被简单化成反复出现的符号式形象更像对主题的独白与对话。在董春凤的作品中常常有白鹤出现,她尝试将这种代表自由的鸟在画面中放大到最大,希望让观众可以真切地感受。还记得董春凤在今日美术馆举办个展时,有位藏家看了她的作品后说:“你的作品让我感觉到一种向上的力量。”听了他的话董春凤特别开心,因为这正是她所希望传达的东西。挖掘生活中的美好,将画面所要传达的东西与观众的想法达到一致,这是她一直所追求的。
2001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材料助教研究生班期间可以说是董春凤进入艺术市场的一个转折点。当时艺术市场在中国经济带动下快速兴起,她幸运地踏上了这趟充满机会的航班。研究生班就读期间,董春凤受邀参加几场联展,因缘结识了匡时、保利等大型拍卖公司,很幸运地参加了一些大型拍卖会,得到了很多藏家的认同与肯定,也受到了很多艺术爱好者的喜爱。期间有德国画廊透过董春凤的个展信息找到了她,而她在作品出国之前,还特意在今日美术馆举办了一个以故乡《扎龙》为主题的个展。展览期间,时任今日美术馆副馆长、现任中信美术馆执行馆长曾孜荣帮助董春凤出版了限量版画,让她的作品得到了更多的宣传和销售机会。通过中信出版集团在各大机场书店的宣传,董春凤又结识了几位在航空公司任职的藏家。董春凤说:“一路走来虽然不算太红火,但幸运和机遇接踵而来,我也越来越被大家所认可、喜爱,自己也在艺术家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对于艺术家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平衡,董春凤有着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她认为艺术家和艺术市场的每一个环节就像生物链一样,彼此相需相生、相生相助,艺术家需要一定的物质维持艺术创作和生活,所以艺术家需要市场,但不需要猜测市场,更不需要迎合市场,被市场牵着走。在艺术市场的运营中,拍卖纪录和画廊的标价并不是衡量艺术家唯一目标,应该以更平和的心态去看待艺术及艺术市场。艺术家最大的本分是从思想、知识、情感、艺术等方面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对艺术始终保持单纯的初心,认真努力地画画,创作出优秀的艺术品,经得起近距离的细品与远距离的观赏,让观众能感受到艺术家的真诚真意,市场自然就会出现。
他评
郑艺:董春凤以《扎龙》为主题的作品中充满色彩与光的融合与碰撞,平静与激荡的交织与燃烧,使人仿佛看到了生命的怒放,和怒放之后的淡泊与清亮。画面中的人物与鹤伴随而生,形象上被简单化成反复出现的符号式形象更像对主题的独白与对话。董春凤是把灿烂透明令人迷恋的光辉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