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 技法、内容、情感构建书法作品生命
2019-03-22
收藏

杨杰书法作品


■雷竞技官方正版记者 蔡蕾

  人物档案

  杨杰: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女书法家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研究员,郑州大学客座教授。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被收入多种作品集和被国家博物馆等国内外多家博物馆、碑林、画廊收藏、刻石。出版有《未央——杨杰书法作品集》等。

  一本柳公权《神策军》开启书法之旅。上世纪70年代中期,杨杰初中肄业就参加工作,在河南新乡一家汽车运输公司当打字员。一天,平日到单位送报纸的邮递员来找杨杰帮忙打一份书法学习班的课程表,杨杰对书法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请邮递员介绍她参加。该书法学习班是当时新乡市图书馆的老馆长利用图书馆场地开办的公益性培训班,聘请了当地较有名气的书法家担任老师,轮流授课。在书法学习班上,杨杰得到了最基本的启蒙,了解了“永字八法”,知道了“真草隶篆”,初识颜柳欧赵,“一本柳公权的《神策军》开启了我的书法之旅。”杨杰说。

  杨杰表示,她学习书法起步并不算晚,但始终若即若离, “可以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幸运的是,杨杰遇到了书法道路上的引路人——李志敏。李志敏是我国知名民法专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是当代草书大家和书法理论家,曾任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艺委会副主任等职务。1979年恢复高考,杨杰考入郑州大学。1981年学校邀请李志敏讲学(法律),顺便开办书法讲座。李志敏深入浅出的演讲使杨杰茅塞顿开,讲座结束后她久久不愿离去:“我当时向李先生请教许多问题,他都耐心解答,并留下地址,嘱我若有问题可随时写信。此后数年,鱼雁传书,我不断得到李先生指点、教诲和鼓励,他教我如何选帖、读帖、临帖,有好书就推荐给我,还帮我开列书单。他发表的书法作品和书论也不时寄给我,鼓励我千万不要放弃。”杨杰表示,李志敏对文史、书史及艺术理论均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其《书论》《草论》很有影响,他的草书更是闻名遐迩,是“引碑入草”理论的首创者和实践者,有当代草书南林(林散之)北李(李志敏)之誉。“可惜他不到70岁就去世了。得遇良师是我一生的幸运。”杨杰说。

  好的作品应有温度。1985年,河南省书协与日本王铎显彰会在郑州共同举办王铎书法展。观展后,杨杰立即被王铎风樯阵马、磅礴大气、雄强刚健、痛快淋漓的行草所征服,从此痴迷,追随至今。杨杰认为,一件优秀的作品,应该是形式和内容、形质和神采、情感和技法、传承与风格的完美结合。点画、线条的质量和力量感、节奏感以及结体、章法固然重要,但如果不和作品的内容合拍,没有作者的情感思想融入,作品就没有生命,更不可能出神采。“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之所以千年来一直广受喜爱,我们从中能看到人,可触摸到作品的温度。”杨杰非常喜欢王铎的册页《李贺诗“听颖师琴诗”等四首》,认为其笔法墨法最为精到,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又流转自如、力道千钧,既有深厚的底蕴,个人风格又十分鲜明。

  “未央”激发创作灵感。2018年底,杨杰在河南省美术馆举办了《未央——杨杰书法作品展》,布展之前,河南省美术馆刚刚进行了装修,格局变动较大,展厅门口最重要的位置比原来多出一面墙,令她猝不及防。“对于展厅门口摆放作品的位置,现有作品中有的是内容不合适,有的是尺寸不匹配,掂量来掂量去都感觉分量不足。于是我决定专门创作一幅有关河南的作品。”时间紧迫,情急之下杨杰只好自己写篇文字。是时已是晚上10点,杨杰写到凌晨2点,完成文稿。她大脑高度兴奋,毫无睡意,遂铺纸挥毫开始创作。最终,533字、八尺十二条屏,一气呵成,正好一面墙的尺寸。气息贯通、笔力饱满、气象宏大,该作品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她的审美追求和个人风格。

  互联网为传统书法艺术插上翅膀。杨杰并不认为互联网对书法等传统艺术是一种打击。相反,她认为互联网为传统的书法艺术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在学习、展示、传播诸方面,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便捷的平台。“过去纸质年代,许多资料我们根本无法看到,现在网站一搜,海量的信息便可为我所用;高清的技术支持,使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细节;一个展览,观众过去只能到现场观看,几天一过,风流云散。如今可以通过网络更大范围更长久地展示,让更多人随时观赏,极大地提升了其影响力、传播力。”杨杰认为,伴随电脑、手机而产生的“键盘依赖症”所引发的汉字书写危机,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我也曾在政协提案中呼吁采取多种措施强化书写,捍卫汉字所承载的历史人文内涵,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也是维护书法的基础。”


所有评论( {{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