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丝绸之路需创新思维
■李季(清华大学新经济与新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2016-03-31
收藏

习近平主席在马来西亚访问时,谈起歌手梁静茹在中马两国“广为人知”,而在坦桑尼亚演讲时,又提起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的热播。这些都是文化在国家交往中起到积极作用的具体例证,生动解答了跨国文化传播如何更具灵活性和更加贴近受众需求的问题,对建设文化丝绸之路很有启发意义。

  中国文化“走出去”,过去,重点强调走向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丝绸之路的概念则强调全面的,国家民族不分大小,全面加强文化交流,实施文化交流工程。

  过去,丝绸之路研究的主要对象国是亚洲,终于欧洲,现在,文化丝绸之路的概念则扩大到美洲、非洲,扩至全球。

  基于文化丝绸之路自身的变化与新时期的特色,笔者认为在打造以文化先行方式建设“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之时需要创新思维。

  加大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实施文化丝绸之路的建设。过去,我们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实用主义倾向,但是建设文化丝绸之路,不妨来一出“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反拨,国家组织有关研究机构作出建设文化丝绸之路的总体规划,鼓励有关组织和企业参与实施。

  在国际合作的框架中,提出文化丝路的建设机制和方法。在上合组织、中欧合作机制、中国—东盟(10+1)中阿论坛、中拉论坛、中非论坛等既有合作框架中,注重加大文化合作的内容,要尽可能多地研究和实施文化交流的协议,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活力。

  建设全球性的传播平台,利用国际认同的节点推广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与世界交融的平台建设是我们比较缺乏的,往往自说自话。比如“俄罗斯之声”,就是俄罗斯政府设立在美国的媒体窗口,发出与美国主流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应该设立“中国之声”,设立在美国,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另外要发挥众多媒体的作用,比如2012年,文明杂志社实施《奥利匹克宣言》全球文明传播的战略,融合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文化的《美丽的奥利匹克文化长卷》,在伦敦奥运会期间发行推广,2016年将出现在里约热内卢奥运会。这是建设文化丝绸之路的一个成功节点。

  建设海外文化产业平台,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跨国企业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触角,一个国家跨国企业的强弱与多少,代表了一个国家实力的盛衰与强弱。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实力不断增强,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历史上的贸易商人承担了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使者。今天的中国企业同样承担了这项历史使命。最近清大文化投资管理公司与中美多家企业合作共同投资在美国西海岸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将中国文化元素就地转换为可市场化的创意产品,表明文化丝路的形成是有认同基础的。

  加大投入,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是双向和多向的。今天我们在建设经济丝绸之路过程中,要充分推广中华文化与对象国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活动,在海外建设中外合作的文化园区和设施,推广中国文化产品,形成文化成果的双向传播,很明显,中国文化在与当地本土文化的融合中,比宗教传播要宽容和包容得多,易于为当地民众接受。

  注重采用多样形式来有效传播中国文化的体系和重点内容。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如何在国际语境下解读和重构中国文化,是我们建设21世纪文化丝绸之路的历史责任。我们不仅要有孔子学院,而且也应该有“少林学堂”。不仅传播中华文化体系的“天地人合一”、“和谐万邦”、“仁、义、礼、智、信”、“兼爱、非攻”等重点传播的内容,而且也应该传播中华武术的“天人合一”。形式要多样化、具体化、形象化和故事化,最后大众化。

  注重价值观念的外化表现与传播。中国价值观是需要外化于生活方式细节的,不能直接诉诸意识形态的概念,要重视建构从语言、饮食、健康养生到交融于外国。多出像《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优秀影视作品,把中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对于跨国传播来说,大众文化传播方式障碍较少,易于为有相当文化差异的社会所接受,为普通的民众所理解。

  任何一个民族都想让世界了解、学习自己的文化,借重新建设文化丝绸之路,把中华文化传播到全世界,让其它国家的人民了解中华文化,唤起世界其它民族对中国人的敬意,同时我们也学习和领悟世界多样文化的经验和意义,这是中国梦实现的基本点,也表达了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大同梦想。

所有评论( {{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