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自提出后发展迅猛,造成了PPP模式泛滥,项目不规范,很多地方10%的财政限额基本用完,变相导致地方债务增加,发展没几年已到了需要政府整顿、治理的状态。但是尽管如此,PPP仍大有可为。国家发改委近期较为积极地看待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等产业发展。可以预见,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仍十分看好,国家在政策上依旧支持、政府也更加看重。据了解,文化和旅游部近期有望推出文化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
中国是PPP最大的市场,PPP在中国文化领域极为重要。十七届六中全会曾提出,“文化领域的支出增幅应高于财政一般性收入的增幅”。2015年,文化领域的支出不到3%,从财政角度讲,需要社会资本参与进来并加大投资力度;面对收入放缓、支出增长无法放缓,优先被压缩的文化领域更需要PPP模式来保障其繁荣和发展。
纵观国内PPP模式的运用,我认为在文旅方面应朝以下四个方向发展:一是向文化经济政策创新推进,当PPP变成单纯的融资工具,无疑变相地增加地方的债务负担。二是PPP实质应作为文化经济政策,很多地方梳理出自己文脉后,要强化当地文脉,于是积累资产投入其中,而整个项目需要长期的运营与维护,但单靠政府是不够的。三是向文旅经济综合模式升级,PPP单靠地产模式发展是走不通的,越来越需要向文旅综合经济的收益模式转型发展。四是向文化战略工程方向合作,长期以来PPP更多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文化领域的PPP就是文化场馆的建设,例如县城投资4亿元建文化场馆,财政虽然可以拿出这么多钱,但却需要分摊在多年。如何将其建成并运营下去?这就需要作为文化战略工程推进。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是地方文化保护传承的重中之重,之后还要进行活化创新。目前这一工作主要由政府做,其零散资金不成体系,数字化内容标准不统一,导致重复现象极为严重。例如敦煌莫高窟的文物资源数字化经历多次,从最简单的照片、扫描到三维立体以及运用AR、VR等技术,每一次做得都不够彻底。国家对莫高窟投入大量资金的同时,还有大量的公益基金做保障,但文物资源数字化也做得不尽人意。这时,应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进来,通过社会力量的参与不仅补充了社会资金的来源,更重要的是让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后变成历史文化资产,做更合理、有效、长期的产业化开发,让文化“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