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人:袁伟峰(北京建筑大学图书馆采编部主任)□采访人:夜雨(雷竞技官方正版记者)
□这样一份测评报告指出了当下部分馆配商在书目信息服务中的一些问题,其中大家比较关心馆配商对书目过滤的问题,到底书目是过滤还是不过滤好呢?
■馆配商对书目过滤大致有三种原因,可能是人手不够,估计没人会采这些书,于是就不做了;可能觉得放进去会提高成本,就过滤掉了;还有可能是人员素质以及专业背景的差异,专业书很容易被不懂的人过滤掉。
□这个测评目前能看到哪些直接作用呢?
■起码能减少图书馆员的工作量。现在的书目信息很乱,供应商发,出版社也发,采访馆员的重复劳动很多,很多数据要进行多次查重比较。如果某家提供的数据全,我只要用一份数据就可以了,而不用经常性地去找出版社要数据。
□据我了解,有的图书馆也在搞测评。
■我也看过一些测评,比如让北京的供应商提供京版图书数据,民营和外省新华书店供应地方版数据。但这样的测评是不公平的,因为后者难度大而且到货率不会高。这没有可比性。如果比较馆配商,就要把数据打散、把所有书目进行整合,一周发一家订单,根据各家的汇总,再进行总体供货情况的统计。
□那您认为你们的测评的缺憾在哪里?明年会在哪些地方改进?
■第一,我们的样本还不够完整,希望有更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馆配商参与进来,也希望同类型的图书馆能联合起来一起做一个测评。如果有采访数据、编目数据和到货的测评,再加上其他馆提供的定性的结论,这就有大致的比较了。图书馆要搞联盟、搞合作,如果过于个性化的话,工作就没办法展开。
第二,目前我们是用机器对统计数据进行过滤,做加减,因为不是人工操作,所以无法甄别作者、品种是不是符合馆藏需求。这只有等到集中采购结束才能知道。所以对书商做测评的话,这部分数据的分值最多占20%,后面的到货要占80%。我们对馆配商的数据测评,是对其预期的测评;后面的到货才是图书馆最需要的。
□所以说到货率才是图书馆人最关注的?
■我馆在2013年政府专项“图书期刊采购”招标的时候,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技术要求,对招投标进行规范。
在供货方面,我们要求到货准确率不低于99%,对于已出版的图书,要求90%的预订图书到货率和98%以上的现采图书到货率。85%以上已出版的图书到书周期不超过30天,其余已出版的图书到货周期不能超过45天。尚未出版的图书自其出版发行之日起30天内要到货。对未采购到的图书中标人要定时(隔月)向采购人提供反馈信息以及未采购到的原因。同时我们提出了高等教育出版社、法律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30余家重点出版社的到书率要在95%以上。我们提出的到货率,只要供货商稍一松懈就达不到。
□此外,你们对供货商还有哪些要求?看重折扣吗?
■我们其实在技术要求里,对折扣、零购额度、组织货源和图书、期刊采购预算及中标人都进行了要求。
譬如我们把中文图书拆分成两个包进行招投标,且同一中文图书投标人不可重复中标,其中一个包重视现采条件。对于折扣的评判,我们提出,因为我们所需图书主要是科技类图书,一是应考虑覆盖面较大的大型图书供货商,保证足够的品种和新书量;二是不能像人文社科和教材类图书那样偏取最低折扣。在招投标中,我们取招投标折扣的平均值作为最高得分,例如平均值是8,上下浮动一定范围的都是满分,所以中标的折扣相对较高。其实对于折扣问题,对具体工作人员来说,他们恐怕都不会太关心,图书馆人最关心是自己的工作有成果。
□为了规范招投标工作,你们对中文图书的采购工作流程,对供货商,还进行了哪些约定呢?
■首先,中标人保证采购的是公开发行的中文图书。不得提供盗版图书或非法出版物。
其次,我们从书目信息、订单、供货、送货、退换图书、现采、核算、编目数据、图书加工、现采、结账、某些违约情况以及书目及编目质量测评等方面进行了约定,对于采购流程进行了细化和系统化操作。比如在书目信息的提供方面,我们要求中标人能够每周提供一次包含全国所有出版社的新的中文图书出版发行信息(不包含中小学、幼儿教育类),书目中不得含有特价图书信息。我们要求以MARC数据形式提供采访信息,内容必须包括:国际标准书号、统一书号、标准号、订价、文种、正副题名、分卷(辑)号、分卷(辑)名、丛书名、著者、出版社名称、版次、出版年、价格、装订形式、开本、内容提要、读者对象、教材适用范围,以及译文原版信息、教学辅导材料的原版信息。而且这些数据能在图书馆集成化系统上无障碍使用。
其实我们的馆配商相对稳定,2012年我们的供货商是北京图书大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馆藏图书有限公司、北京人天书店有限公司和北京百万庄图书大厦有限公司。民营和新华系都各有优势,前者灵活,后者是会不计成本对图书馆的缺藏补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