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图书馆资源建设要顺势而为,与时代同步
夜雨 陈力 |2014-09-23
收藏
陈力

■雷竞技官方正版记者夜雨陈力

研究馆员,博士生导师。1988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8年至2001年在四川大学图书馆工作,先后从事过读者服务、文献管理、古籍整理与编目、文献采访等工作,曾任四川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馆长。2001年起任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并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第11、12届全国政协委员。

按需印刷”带来出版业巨变,我们该如何顺势而为?

不久前,陈力参加了分别由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和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主办的两场活动,不约而同地,活动均以“按需印刷”为主题,这让他印象深刻,也让他作出了一个判断:“按需印刷”将为出版业带来一场巨变,出版时代变化的重要节点再次到来。

在陈力看来,这两家公司建立的按需印刷平台,不再简单地只是出版印刷方式和配送方式发生变化,还让出版流程发生了改变。他们和世界一流的很多出版集团合作,握有大批图书版权,让出版变成了版权贸易加按需印刷。按需印刷意味着物流成本在大幅降低的同时,图书与读者见面的时间也更短。就整个国际趋势来看,如以美国为例,“按需出版”图书品种近年来同比成倍增长。陈力还提及,前不久学术出版商斯普林格介绍说,他们已经关闭了世界各地的配送仓库,代之以若干快速印刷中心。这也意味着,出版格局尤其是国际学术出版,正在发生巨变。

陈力认为,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尤其是图书补藏工作来说,按需印刷是个大利好,图书馆人不用再纠结图书缺藏补不到书,并让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和重点馆藏建设体系更为完整;当然,相应的,对馆藏建设的学术性要求、藏书单位在文献研究和采访人员的专业水平等方面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按需印刷也将文献的单元发生变化。比如若只需要某一种期刊或者一部论文集中的一篇文章,图书馆馆员不必再像过去一样整本购买,也不必将期刊、图书一种一种分类编目和排架,以主题分类就够了,当然,这首先将给图书馆的文献采访带来新的挑战。这种变化既会影响到出版业,也会影响到图书馆的整个业务流程,自然也会影响到读者服务。但陈力提醒说,图书馆人要警惕这样一种趋势,按需印刷将变革信息服务格局,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跳过图书馆,直接从数据提供商处寻求服务。这对图书馆来说,将是一个挑战。在陈力看来,图书馆人已经注意到了这些现象,但大多认为这是个别情况,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当按需印刷的浪潮打来,这将变成一种大势。摆在图书馆人眼前的,是要思考如何给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图书馆要为读者做雪中送炭的事儿

与相对高调、在前台做服务的图书馆馆员相比,在后台做资源建设的图书采访人员常显得默默无闻,却实实在在地做着服务支援工作。陈力认为,图书馆人和出版人都要以战略眼光来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还要处理好资源建设和服务之间的关系。无论何时,图书馆资源建设都是图书馆立馆之本、服务之本。

对于当下图书馆馆界一些热衷于“创新”的现象,陈力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技术创新只是手段而非目的,而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所创的应该是读者真正需要的,不能为创新而创新。现在业界很多所谓的创新就像唱流行歌曲,过两年换一批,换种新花样再唱,真正属于图书馆人的原始创新、跟随创新和集成创新并不多,真正有实效的创新并不多,真正符合广大读者需求的创新并不多。他建议图书馆馆界创新不要做看似花哨的表面文章,而应该认真分析读者的需求,分析哪些是应该由社会做的,哪些是应该由图书馆馆员做的,明确定位,找准重点,为读者提供真正是他们所需要的创新服务。

此外,陈力认为当前的资源建设也有很多误区,需要厘清。譬如,当下有一个非常时髦的说法:文献资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认为共享和拿来主义就能解决问题。陈力反问说,“大家都想去共享别人的资源,却不去做资源建设,那资源谁来建设、资源如何积累、资源如何能形成体系”?因此,文献资源共享只是服务的补充形式而非主要形式。文献资源建设要有战略眼光,因为有些文献有即期的效用,有些文献有中长期的效用,有些文献永远都是有用的;有些文献当下可能用不上,但也许今后就能用上;有些文献看似无用,但与其他文献一起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图书馆的服务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依托于文献资源,文献资源建设对于图书馆来说是一项基础性的、永恒的事业,馆藏文献资源需要长期积累和不断完善来形成。

但对于全国书目信息资源,陈力则大力提倡共建共享,减少重复劳动和社会资源的浪费。例如国图下属的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面向全国图书馆用户免费开放书目数据服务,基层图书馆可以免费下载书目数据,再给图书贴上书标、盖上馆藏章就可以直接上架供读者阅览。截至2014年5月,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共有书目数据986万条,名称和主题规范数据134万条,馆藏数据2737万条,覆盖60余个成员馆和地区性联合目录。2013年全年各馆共计上传书目数据12.6万条,中心原编书目上载机构目前有41家,省级分中心28个,新增成员馆107家,直接成员馆1571家,直接数据用户2068家,目前还在不断 增长中。此外,从数据下载量来看,去年达到680万条,今年1~5月,数据下载量达315万条,比去年同期增长24.97%,再创历史新高。陈力介绍说,目前这一中心正从单纯满足书目数据共建共享的需要,向联合馆藏、文献评估、采访辅助以及数据的关联揭示等方向不断探索。

全国图书馆联合目录平台不仅服务于图书馆,还服务于出版社、书商、政府机构和读者。借助此平台,国内外图书馆可统计分析各类文献的分藏情况与利用情况,以便开展馆藏建设,实现图书馆间的协调采购、合理布局;出版机构还可以了解出版趋势以及文献受欢迎程度,以便确定出版选题;咨询服务机构可分析再现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变化,为政府机构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图书馆人和出版人要对变化有应对

对于当下馆界的一些困惑,比如高校图书馆的借阅率呈持续下降,读者服务该如何做等问题,陈力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提出,虽然图书借阅率下降,但并不意味着图书馆的服务在弱化,与之相对的是图书馆电子数据库的使用率在同比增加。比如国图的网络服务每年有上10亿人次的点击量,这一数字还在逐步上升中。陈力认为这些变化是社会发展和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标志,而不是一个问题。关键在于,图书馆要对这些变化有应对之策,而不能按照传统方式进行管理,其服务重点和发展方向乃至人员结构都要相对调整。

同样,对于出版界,作为图书馆人的陈力也有自己的看法。如认为国内出版业与国外出版业在眼界和发展水平上有相当差距,他认为中国有非常多的出版商,却缺少数字时代的出版家。他还对出版人对数字出版持有诸如“不做是等死,做是找死”这样的观点表示反对,认为既然数字出版与网络销售的潮流无可回避,出版人就要直面而不要回避。对于违反市场规律的各种拯救活动,他认为政府不能给其救心丸,而要在建立公正的市场环境,在杜绝不正当竞争、偷税漏税和盗版的环境下,任其按市场规律自然发展。

陈力更就如何做好数字产品等方面向出版人提出建议。比如,在数字发展潮流下,出版社要有一套适应数字化的新思路、新做法。譬如过去出版社把图书卖出去就等于这项业务结束了,而对于数字产品,情况就不一样了。其实,国外已经有太多出版机构成功转型的先例,如果能认真了解一下国外同行的情况,对数字化生产与营销进行深入地研究,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例如国内出版社最担心的版权保护问题,应该跳出传统纸本图书出版、销售的版权保护框架,探讨建立适合数字时代的版权保护体系和具体的保护方法。

所有评论( {{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