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洪(江苏省新沂市教育局)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一系列新困难、新挑战。而在特殊时期,江苏省新沂市利用“互联网+”,积极构建协同机制、研发共育课程、开展共读共写、实施精准关爱等系列举措,探索推进家校社共育工程,推广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理念,提高广大家长科学教子水平,体现了抗疫时期新沂市家校共育化危为机的智慧。
构建协同机制 凝聚共育合力
在办好三级家长学校、实现家校良性互动的基础上,新沂市成立了由教育局牵头,宣传、团委、妇联、民政、公检法司等十余部门和相关社会团体为成员单位的新沂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广泛宣传普及家校共育先进理念。疫情期间,发挥互联网优势,组织各方召开线上会议,举办线上活动,开展线上指导,动员优秀教师和家长深度参与,家校社共育的合力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加强。
研发共育课程 丰富共育内涵
我们投入了110万元,与新沂市融媒体中心、新沂市妇联联合录播了23期疫情背景下的《家长大讲堂》,与广大家长共同探讨如何帮助孩子正确应对疫情考验挑战、克服恐慌焦虑心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网课学习效率,帮助孩子安然度过非常时期。为了减少人员聚集,采取视频连线的方式解决家长在疫情背景下的家教困惑,同时通过新沂融媒、徐州家教网、彭城课堂等多种网络平台供家长在线点播。新沂市教育局主要及分管负责人相继走进《家长大讲堂》,分别上一期《春节特别节目》和《停课不停学 快乐宅在家》,对家长及师生居家期间的日常防疫工作进行具体指导,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新开发的一档家校共育栏目《家长微课堂》时长分别在2~10分钟之间,被家长视为《家长大讲堂》的“小套餐”。该栏目利用省编《家长必读》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审定的《家庭教育》教材,按照不同年级、不同学段,结合学生年龄、生理特点,聚焦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将一线教师、教育专家、优秀家长请进讲堂,撷取小而精的家教专题,通过融媒体短平快地向广大家长推送。全国数字化家校共育办公室主任侯晋国表示,《家长微课堂》,惠民工程,功德无量。
为完善家校共育课程体系建设,保障家长免费获取学习资源,相关团队围绕家庭教育政策解读、儿童成长及心理发展规律、父母自我觉察和成长等9方面内容,开发《父母课堂》《智慧教子》《晒太阳》《家长心理学入门》《春风拂过麦田》《春雨浸润芳华》等家校共育课程;引进“孩子评价父母”机制,制作了《新父母成绩单》;为促进家长阅读和成长,开发了《家长指导手册》和《家长读书笔记》。
开展共读共写 优化共育生态
新沂市教育局以新沂市萤火虫阅读推广指导中心为依托,组织优秀讲师、义工和父母,以“线上与线下、静读与研讨、师生与亲子”的方式,采取“荐读荐写、助读助写、伴读伴写、领读领写、延读延写”五步推进法,组织开展共读共写推广活动,力求让共读共写活动既容易操作,又富有成效。特别是疫情期间,家长面临前所未有的各种紧张和矛盾,推动家庭亲子共读,则无疑是消解家庭紧张关系的一剂良方。当每一个家庭都沉静下来,点灯开卷,这既是个人的小时光,又是一种社会风尚;当城里洋溢着书香,乡间回荡着书声,这就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实施精准关爱 夯实共育成果
当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学生复学后,教育面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关注疫情给孩子们带来的心理创伤,通过持续的干预和引导,慢慢修复、解决孩子们的应激心理障碍。为此,新沂市教育局启动了 “一对一”精准关爱工程正式启动。
新沂市教育局要求各校以网络为平台,做一名“联络员”,开通“亲情视频”,让留守儿童远程接受亲情关爱。以远程教育终端为平台,做一名“播放员”,每月组织留守儿童观看励志专题片。以图书室为平台,做一名“管理员”,全天候为留守儿童开放。以各种活动为平台,做一名“组织员”,陶冶儿童情操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此外,通过建立被帮扶学生档案,深入了解掌握学生家庭情况、性格特点、思想动态、学习压力、心理变化、言行举止、人际交往、兴趣爱好等,以交流沟通、学习辅导、上门家访、趣味活动等形式,通过情感关怀、物质帮助、学业辅导、生活引导、心理疏导等方式,关爱贫困生、残疾生、学困生、德困生、心困生等五类学生。“一人一策”,保证需要关爱的学生一个不漏,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的真心关爱和同学们的真挚友情,从而体会到,老师就是他们最真诚的朋友,同学就是他们最亲密的伙伴。
我们多次组织班主任深入学生家庭,开展一对一线下助学活动,要求每所学校、每个班级走访人数不低于50%。疫情期间,这项举措对特殊学生群体尤其是农村留守孩子的心理起到了很好的疏导作用,提高了他们学习的适应性和自主性。我们还分批邀请国家一、二级心理咨询师走进全市的每一所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校园”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心理健康辅导,解决心理困惑,让学生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
新沂市教育局在实践中多方位、多层次、多维度推动家校社共育,特别是疫情期间的“一对一精准关爱”,让家长真切地感受到学校教学的认真缜密,让学生感叹于线上活动的丰富多彩,让社会感动于教育关怀的温暖丰盈,让学校感知到精准关爱的创新力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研范式、家校社共育形式、学校管理模式的创新,从而推动了教育生态的持续优化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