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慢的头衔有很多:慢学堂创办人、深耕阅读研究院院长、新教育实验学术委员、北京首届金牌阅读推广人。然而,他最珍视的头衔是“一儿一女的爸爸”——儿子上高一,女儿上初三。用李一慢的话说,他已经到了一个“享受阶段”,子女具备了兴趣、习惯、能力的“铁三角”,有独立面对生活和选择生活的能力,自己也从“支撑者”转变为“欣赏者”。
李一慢带孩子旅行的时间,和他成为父亲的时间一样长。儿子1周岁生日是在青岛过的,甚至连抓周仪式都是在酒店办的。第二天,一家人走在沙滩上,沙子是松软的,海风很大,空气中有海鲜的味道。儿子还不太适应沙子的触感,蹒跚地走着,嘴角满是笑意,一直发出咯咯的笑声,摔倒之后直挺挺地砸在地上,啃了一嘴沙子。
等儿子长到3岁,到了对恐龙感兴趣的年纪,李一慢开始给儿子挑选恐龙主题的图画书、原创书、桥梁书、科普书、画册,带他去中国古动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天文馆、中国地质博物馆。那段时间,只要北京有恐龙主题展会,他都会带儿子去。不仅如此,常州中华恐龙园、自贡恐龙博物馆、云南禄丰侏罗纪遗址恐龙公园也都在家庭旅行计划中。
“这是一件特别适合爸爸干的事儿。”李一慢说道。关于如何“成为一名好好爸爸”,每一位父亲都需要经过后天学习。博物馆研学可以成为一个开始,父亲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研学这件事足够“复杂”——需要明确主题、规划路线、设置互动活动,夫妻二人科学分工、共同参与。
李一慢在《陪你走过千山万水》(浙江大学出版社)中记录了一家人的研学经历。他们走过了中国102座城市,讲述了发生在66家博物馆的奇妙经历,在书中列举了36条亲子研学路线。在李一慢看来,研学是一种亲子交互的方式,两代人在读中行、行中学、学中游,共同完成阅读、博览、体验的全过程。值得注意的是,研学主题需要兼顾感受自然、审美培养、情商熏陶、动手实操和学科体验,涉及人文、科学和审美三大方向。
“Monkey see,Monkey do。”李一慢引用这句俚语,以说明榜样示范的重要。李一慢喜欢在家看报,当时正值2岁的儿子也喜欢,只不过喜欢的是最后一页,这页常常是彩色地图。发现儿子的兴趣后,李一慢开始“持续供应”:家里有3个大小不一的地球仪,墙壁贴满了地图,最长的世界交通地图有3米长,还有凹凸不平的地形图,甚至连冰箱磁铁都有地图元素。李一慢喜欢和家人一起旅行,旅行包里常备地图。在这样的环境中下,儿子对地图的兴趣愈深。升入高中后,在高一选择高考科目时,儿子选择了地理。
他将亲子共学的漫长生涯比作“两人三足”的小游戏,家长只有前期做得越多,后期才会越轻松。当孩子具备了兴趣、习惯、能力,他就能面对人生中每一个重大节点,独立决定人生走向。讲完这个故事后,李一慢提炼出博物馆教育的三个关键点:精密观察、持续供应、科学分工。这三点不仅适用于博物馆教育,同样是家庭教育的重点。
“博物馆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因为需要每个家庭成员参与。”李一慢认为,亲子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而千山万水是最佳的教育内容。女儿上小学时,学到课文《草船借箭》,非常喜欢诸葛亮。一家人启动“三国游”,从临沂开始游览,到南阳,再到襄阳,后来还去了关中陕西,去了那些诸葛亮曾经走过的地方。
语文学习中,每个孩子都应该有一个中国文化背景知识库。家长可以结合语文教学进程,在课堂外做一些补充。这个“补充”可以是博物馆教育,例如孩子学到《草船借箭》一课时,亲子可以去南京六朝博物馆,不仅可以感受六朝的时空变幻,还能近距离观察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三楼还设有“草船借箭”模型。学到《赤壁赋》时,家长可以带孩子去赤壁市博物馆,观看《赤壁鏖战》浮雕展,回味《赤壁赋》中的金戈铁马、波澜壮阔。
关于家长如何筛选博物馆主题童书,李一慢首先推荐北京大学教授王力主持编写的《中国文化常识》。“这本书是一把尺子,有了这把尺子,家长在给孩子选书的时候,就能把握好一个度,不会偏。”李一慢说道。为低龄儿童选择书时,家长要关注图书与孩子兴趣的契合度,这一阶段的儿童更喜欢动物、植物、交通题材。针对4岁以上的孩子,李一慢向家长重点推荐图书《这个历史太有趣》。该书作者齐吉祥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一代讲解员、人教版《中国历史》主编,他用120件文物串联起朝代更迭,让历史变得好懂又好记。
在筛选博物馆主题童书的过程中,家长要根据家庭习惯、亲子相处模式、孩子阅读兴趣进行多维度考量。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家长没有捷径可以走,每一步都要依据实际情况自行迈出,没有人能够为家长提供一份完美书单。这是因为,“你的孩子,只有你知道”。李一慢如是说。(江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