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学事件的经济史讲述

赵小斌 |2023-09-18
收藏

四年前,我在收到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 ,1878-1968)小说代表作《屠场》(The Jungle)的限量插画签名本后,曾写过一篇《<屠场>:一本改变美国食品安全史的社会主义小说》的文章,讲述了辛克莱与《屠场》的故事。

不过我的讲述,完全是文学史的惯常写法:辛克莱写作《屠场》的本义,是“通过一个利用男人和女人的劳动榨取利润的制度来反映人类心灵的破碎”, 他想要揭露的是资本主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而非屠场本身的肮脏污秽所体现出的食品安全问题;他想通过文字来记录美国社会和经济状况,展示工人阶级的贫困生活,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不公正。然而连他本人也没料到的,是在他书中所占篇幅极少的食品安全问题最终成为最吸引公众眼球的内容,而这原本只是他表现工人工作条件恶劣的一个侧面。《屠场》的出版在美国引发了对食品安全和卫生问题的强烈反应,一时间美国肉类食品的购买量下跌一半。而几乎同时, 时任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委托农业部向国会提交了《纯净食品和药品法》和《肉制品检验法》草案,并在读完《屠场》引发呕吐和暴怒之后委派专人前往芝加哥进行调查,形成报告后提交国会。之后两法在1906年6月30日同时顺利通过,并成立了监管部门化学局,1930年更名为食品与药品监督局(FDA),成为美国食品安全史上的里程碑。

这当然基本符合事件发展的脉络,但真相是否如此,在我读完最近翻译出版的默里·罗斯巴德(Murray N. Rothbard,1926—1995)《现代美国的起源》(The Progressive Era)一书后,是颇值得玩味的。

书名直译为《进步时代》,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人和史家罗斯巴德对美国所谓“进步时代”的全面研究和分析的集大成者,由门生帕特里克·纽曼在其去世后整理汇编完成。尽管从成书角度讲不能算是完整的学术著作——毕竟罗斯巴德生前未能完成全书的撰写,只有前九章从铁路行业第一代大企业和企业联盟的失败为楔子,到整个重工业的农业机械的垄断尝试,到第三政党体系的兴衰,再到西奥多·罗斯福一手导演和敲开的美国“进步时代”的大门,体系和脉络都很清晰;但后六章更多选自他生前发表的相关论文,因此内容是也更像是主题论文集。但即使如此,单从阅读角度来看,不论是脉络还是写法,详实的人物与事件细节,以及坚实的史实和理论基础,在经济史、政治史和社会史等层面都具备极强的学术性。

“进步时代”通常是指美国在十九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期间波及全国的社会激进主义和政治改革时期,其重点是打击腐败、垄断、浪费和低效,被罗斯巴德视作美国现代政治与经济体系的形成期:从相对的自由放任经济和最小政府体制向国家管控经济和政府干涉主义乃至现代福利-战争国家的转变。这一时期风起云涌的进步主义运动主要试图解决快速工业化、城市化、通胀、移民和贪腐造成的各种社会问题,特别是工业及金融巨头的垄断行为,同时致力于规范商业,保护自然环境,改善工厂的工作条件和城市贫民的生活条件。这一时期的一个突出的文学现象便是被为掏粪或揭黑的调查记者通过报纸和杂志“探究美国生活的黑暗角落”来传播改革的信息。从这个角度来看,辛克莱的《屠场》可谓生逢其时。

本书中,罗斯巴德用了整整两章来讲述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主政的“进步时代”初期,将其视作“进步时代”的缔造者,而对于其早期采取的进步主义经济管控措施之一的《肉制品检验法》出台之始末,也用了一整节的篇幅。在他看来,至少在这件事上,传统的文学史讲述是谬误或者说偏驳的。

罗斯巴德认为,联邦政府早在二十余年前就已经对肉制品进行检验,而且检验要求恰是由大型肉类加工厂(即所谓“屠场”)自己提出的,原因在于其迫切希望进入欧洲肉类市场,因为彼时欧洲国家禁止美国肉类进口的理由正是卫生不达标(实际不过是贸易保护的托辞)。一方面,政府出面检验可以证明肉制品的质量,提高美国肉制品在海外的声誉,就此彻底杀入欧洲市场;另一方面由政府负责检验还能将检验费费用转嫁至纳税人身上,而非由屠场自己承担。

于是自1881年起,联邦在未得到国会授权的情况下就开始成立检疫机构,对出口肉类进行检疫认证,后由国会出面在农业部设畜产局,以防疫为名力争消除家畜传染病。直到1891年国会通过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肉制品强制检疫联邦法,该法令要求所有活畜必须接受检验,违者面临收监和罚款。正是在这样严格的法令下,欧洲国家旋即取消了禁令,转而进一步提高对进口肉制品的“健康”标准,作为应对标准。无奈之下的美国只能随之加强自身的强制检验,到1904年为止,美国73%的屠宰牛肉都经过了畜产局。

但其实围绕肉制品检验的战争,其硝烟也不止在欧洲。联邦之内,因检验形成的成本劣势,让大型肉类加工厂在国内的竞争对手成了行业内成千上万的家畜养殖者,后者往往能够成功绕开政府检验,取得价格优势。故而屠场联盟“牛肉托拉斯”与小型肉类加工商之间一场关于价格与垄断的争议和攻讦在1906年达到顶峰,直到辛克莱的《屠场》于这年2月出版。

不错,西奥多·罗斯福在读完作品后的确“震怒”,也马上派出两位华盛顿官员前往调查芝加哥的肉类加工厂行业,形成了著名的“尼尔·雷诺兹”报告,表面上确认了辛克莱的种种发现,侧面却显示了行政官员的无知。因为在之后的国会听证会上,两位调查者(劳工要员查尔斯·尼尔和行政律师詹姆斯·雷诺兹)未能理解屠宰场的工作方式,将固有的血腥误认为是书中糟糕的卫生条件。

但这都不重要,因为《屠场》和“报告”均已成功将公众的视线聚焦于肉类食品安全上。5月,联邦参议员贝弗里奇提出法案,建议加强对州际贸易中所有肉制品的强制检验,并确定肉类加工厂的卫生标准,同时将现有的联邦肉制品检验拨款从80万美元增加到300万美元。6月该法案在国会两院以近乎全票通过。在该法案下,所有小型肉类加工厂同样要强制接受联邦检验,就此增加的成本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所有这一切其实都与工人无关,而且增加的肉制品检验成本全部由联邦即纳税人承担。

辛克莱本人在得知结果后也难称欣慰,他那句众所周知的名言同样别有深意:“我瞄准了公众的心脏,却意外地击中了他们的胃”。他写作《屠场》这样的揭黑文学,初衷只是为了改善工人的生活与工作条件,与强制性提高肉类标准和通过食品安全法案毫无关系,更不可能想到在自己作品引起的社会关注之下通过的法案,反而为大型肉类加工厂在国内国外都谋取了巨大的福利。不能说弄巧成拙,但经济洪流的大背景下,孰为刀俎孰是肉糜,一目了然。

因此,如果说同一事件的文学史讲述算得上振奋人心和荡气回肠的话,那么在罗斯巴德《现代美国的起源》既特别又全面的经济史讲述之下则是无比庸常和讽刺,但这才是历史的真实。

当然,这不过是书中所写方方面面中的很小一环,只不过因为太过熟悉才太过意外,一不留神也“击中了我的胃”而已。实际上,《现代美国的起源》是罗斯巴德对“进步时代”数十年兴衰的全面梳理和批判,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特殊代表性。他用缜密的结构和宏大的篇幅做底,结合诸多细微案例与人物的研究,内容涉及从铁路到钢铁,从石油到食品的大量支柱行业的细枝末节,向我们展示了世纪之交的美国所经历的激烈经济变革和政治重构,乃至知识视野的重塑,种族、性别、宗教诸方面的冲突及机遇,也为下一步遭遇并战胜大萧条,度过战时危机,建立一个现代政治经济体制国家奠定了基础。


所有评论( {{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