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良宵>的故事》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记述了画家刘宇一创作巨幅油画《良宵》台前幕后的往事。全书坚持人民立场,融入历史历史,真实再现艺术家在佳作诞生前后所遇到的困难与喜悦,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本书创作态度严谨,作者曹永胜经过大量查阅资料、走访、面谈,收集考察了《良宵》创作有关的各种材料,保证所记载事件翔实、可靠,在此基础上,精心构思、反复锤炼,完成这部作品。开篇从《良宵》油画地位、艺术价值介绍,引入刘宇一开始创作,绘声绘色地叙述了艺术家创作的酸甜苦辣,结尾写到巨幅油画被收入毛主席纪念堂,刘宇一终于圆梦良宵,全书结构工整,文笔行云流水,洗练传神,读来一气呵成。
作为一部写人记事的传记类作品,本书尤为突出的特点是对人民立场的坚持和充分自觉的历史意识,有态度,有筋骨,守正创新,深掘人民生活地层,紧跟时代脉搏跳动。
首先,本书没有将刘宇一塑造为高不可攀,只能顶礼膜拜的大画家、大名人,反而轻轻揭开世人为艺术蒙上的那层光彩辉煌的纱,通过丰富的生活细节,展现出一个可近可亲、有血有肉的艺术工作者。例如,写刘宇一创作中没时间照顾女儿咪咪,孩子生活上依赖服务员姐姐,她把当服务员作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妻子李瑞眉为了拿运画的铁路调度令,连夜骑着自行车,挨着饿带着孩子满城奔波,小孩摔倒路上;刘宇一被破格提拔,引来小人忌恨诽谤……这些老百姓市井人生的一地鸡毛,真实生动,感染力强,唤起了读者的共鸣,典型地体现了现实主义美学。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本书对艺术作品诞生故事的生活化再现,正是根植于人民立场的结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取材于现实的艺术加工造就了作品刚健、质朴、清新的叙事风格。
其次,本书回到历史现场,以建立在深刻的历史意识基础上的同情与理解的态度去记人写事,在客观记载,不直接臧否议论的同时,寓审视立场和反思精神在微妙的表述中。
《良宵》创作始于变革即将到来的转折时期,画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正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格局,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艺术的走向。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划时代的改革带来的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开放搞活,也带来了艺术观念、形式和创作实践的全面更新。
艺术本身就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政治结构、经济关系及其他社会环境直接或间接经验的反映,任何艺术作品都是由社会的一般精神状况和流行的习俗所决定。在这样一个万象更新的时代,《良宵》的创作也面临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潮转变带来的种种困惑犹疑与突破创新,本书忠实记载了这一切,例如,书中写道,《良宵》上原有刘宇一为盖住刘少奇,修改画作贴上尼龙薄膜,展览时又被观众撕掉薄膜,领导和画家都很无奈;《良宵》参选优秀作品画展,被认为是“拍共产党马屁”,画作送选受到阻挠;《良宵》较小版本在香港作为艺术品拍卖,要找新华社社长和毛主席纪念堂局长请教可不可以把画的开国元勋拿去卖;《华侨日报》女记者骂刘宇一“给共产党涂脂抹粉”,刘说自己表达的是“人民的愿望,是艺术家良心的体现”……种种浸润着历史鲜活气息的细节,生动有力,通过一个艺术品的微观命运折射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宏大历史进程中的风风雨雨。透过这些文字,可以看到作者强烈的历史精神,理解曹永胜先生对过去的审视与对未来的期盼,令人掩卷沉思,感慨万千。
报告文学《<良宵>的故事》坚守人民立场,饱含历史意识,为艺术的传承、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记录了一幅具有重要政治和文化意义的传世名画的创造史,传神写意地塑造了一位坚持弘扬正道,在艺术创作与社会担当中成就人生价值的优秀画家形象。
作者简介:
王瑛,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就职于四川师范大学。中国高校影视评论学会会员,四川省写作协会理事,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多项,曾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