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早期文明的起源应该非常久远,最早的工具可追溯至大约150万年前。印度南部的旧石器时代文化持续时间很长。当地早期人类发展出十分发达的穴居传统,而这在日后的佛教和耆那教以及《罗摩衍那》等史诗中均有体现。在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都发现了可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前1800年的定居点遗址,有陶器制造,以及小麦、绵羊、山羊驯化的痕迹,更有制作精良的砝码,显现出古印度文明已经形成了较为发达的贸易传统。
但古印度文明在公元前1500年以后逐渐衰落,直至讲印欧语的移民进入。这也促成了多个宗教如佛教、耆那教、印度教等的诞生,以及社会阶层的重新发育、分化。
英国等欧洲国家的探险家近代在印度次大陆发掘了大量的早期文明遗迹,许多珍贵文物逐渐被收藏到英国的大英博物馆。这些文物如出土于巴基斯坦拉斯贝拉地区、烧制于公元前3000年的彩陶碗,出土于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烧制于公元前6千纪的赤陶土女性陶像,在印度出土的、烧制于2-3世纪的赤陶土害羞高哩女神像,很大程度上都证明印度古文明的崇拜传统一直发展时间长,而且没有因为古印度文明的兴衰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古印度文明的一些遗迹甚至包括高度发达的城邦遗址,还有迄今没有明确破译的古代文字。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出土文物的分析,古印度文明对思辨和数学的热爱,也一直保持。印度次大陆不同地区出土的、时间很久远的随葬物品的真实产地,则比较清楚地揭示出当时建立起的贸易网络要远比人们想象的发达。
英国籍南亚艺术和考古学专家、大英博物馆南亚馆前负责人T.理查德·布勒顿所著的《大英博物馆印度次大陆简史》一书,在印度次大陆史前史及早期历史部分的讨论时就谈到,恒河流域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也就是佛教、耆那教开始大规模向外传播的时代,文明重新变得繁盛,城市规模和生活印记的考古印记明显增多。
甚至而言,根据戳印货币在印度、波斯、希腊的出现时间,人们有理由相信,波斯和希腊的货币系统受到了印度的强烈影响。当然,反过来,波斯和希腊的文化也在源源不断地影响印度。
《大英博物馆印度次大陆简史》书中比较完整地展现了早期佛教的佛像形态,这与人们在后来的中国新疆地区以及中原地区、南方地区看到的佛像,无论是美学风格还是文化、宗教意味都有着巨大的差别。如书中所谈到的那样,其他地区在后来塑造的佛像,明显引入了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希腊化美学思想的影响,发展出所谓的犍陀罗风格雕塑。
书中在提及阿育王时期的文明痕迹时指出,阿育王在印度恒河流域的统治控制情况,后人并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按照阿育王铭文,当时的帝国统治强调的是宗教宽容。而这是古代印度王朝兴废不断情况下,一个比较清晰传承的政治理念。
从公元前3世纪晚期到公元8世纪,古印度的哲学、思想、数学、宗教继续呈现多元发展、竞相繁荣的局面。不同时期和地区的不同宗教,甚至同一宗教塑造的神像(佛像),风格差别都相当明显。《大英博物馆印度次大陆简史》书中以大英博物馆珍藏的相关文物为据进行了梳理探讨。
这一时期,印度的贸易尤其是海上贸易变得进一步发达,不少地区甚至与罗马帝国建立起稳定贸易的关系,如书中所指出的那样,罗马帝国的偏远地区如大不列颠(古英国)也能发现印度出口的香料等产品。不仅如此,印度还在大规模出口棉织品,这与古代中国出口丝织物共同支撑了当时的海陆丝绸之路。
《大英博物馆印度次大陆简史》这本书汇集了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雕塑、绘画、纺织品、装置艺术等南亚文明几乎全部艺术门类,以承载着文明印记的文物为基点,以时间为轴,讲述了文明激荡变迁之间的艺术作品、生活物件,通过探索出土文物隐藏的秘密,诠释错综复杂的印度次大陆简史。
书名:《大英博物馆印度次大陆简史》
作者:(英)T.理查德·布勒顿
译者:杨怡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