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中,为何一方会对另一方施与暴力?
《施暴者心理》这本书出自以色列巴伊兰大学社会学和性别研究教授亚尔·阿普特。书作者长期致力于为监狱、社区机构等有过暴力行为的人提供治疗。
亚尔·阿普特对部分因暴力行为而参与治疗的对象进行调查,所了解到的施暴原因包括三点:第一,责备受害者(往往是女性),声称受害者的言行激怒了施暴者;第二,展现权力和控制权;第三,代际传递。
代际传递是一个普遍,但很多情况下受到忽视的原因。很多男性在面临压力、挫折、愤怒时,学着父母和周围人的样子应对,“他们的暴力行为是经过了积极的、有意识的强化的”。书作者援引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尤其是那种成长于暴力环境的人,习惯了将暴力作为一种实现目标而可以使用的合理方式,人们通过暴力行为获得好处,还没有因此受到过惩罚。
根据研究,施暴者可以从暴力行为中获得放松,提高控制权,缓解自己情感上的痛苦。很多人还借此迫使伴侣进一步倾听和取悦自己。尽管人们也意识到,针对伴侣的暴力行为也很可能造成自己羞愧、后悔等情感代价,还可能触犯法律、导致亲密关系终结,但这些代价往往仍被错误解读为对方在情感关系中投入太少,所以,相当数量的人在施暴导致严重后果后,仍然会延续将暴力作为应对挫折和化解痛苦的最佳手段。
《施暴者心理》这本书指出,只有真正意识到亲密关系中施暴的危害,才可能切断暴力代际传递的链条,才可能真正帮助修复施暴者十分脆弱的自尊。
书作者指出,很多施暴者,尤其是男性施暴者,一方面会通过高度控制以及暴力行为来显现对伴侣的依赖,乃至于病态的依赖,但另一方面自己又不是很愿意承认这一点。所以,暴力很多时候也是因为防御性心理而产生的,《施暴者心理》这本书为此提出,亲密关系中,情感上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人们真正要做的事学会以非破坏性的方式来应对亲密感及其各种挑战。
书中剖析了伴侣关系中的暴力行为的循环模型,包括“蜜月期”-“紧张积聚”-“愤怒升级”-“施暴”-“冷静”-“内疚与后悔”。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在第二个环节,因时制宜、针对性地化解紧张、脆弱情绪的累积,防止愤怒不受控制的升级。而在第三个环节中,人们会因为渲染外部威胁,而导致激活认知系统来防止失控能力的下降,书作者认为,如果施暴者往往在这一阶段无法良好自控,就需要纳入治疗,由专业人员为之按需定制治疗计划。
需要指出的是,哪怕到了第五个、第六个环节,施暴者的自行反省往往也是不彻底的,会自动自觉式地矫饰自己此前的施暴行为,将之定义为不小心,或者将殴打轻描淡写描述为“推”、“拉”、“碰”。即便施暴者对受害者道歉,往往也并不意味着诚恳认错,而是因为害怕失去伴侣的“委曲求全”。
书名:《施暴者心理》
作者:(以)亚尔·阿普特
译者:余莉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