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是法国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观点深刻影响了一大批现当代西方学者,齐泽克也是其追随者。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阿尔都塞把拉康思想与马克思理论相融合,试图构建一种拉康与马克思主义的学说。由此,如何理解和评价拉康与马克思的关系,成为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在《镜像、语言和无意识——从马克思到拉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一书中,作者以拉康无意识理论为切入点专门针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其独特的理论回答。
从无意识理论解释拉康化马克思主义,开拓了精神分析语言学的现实意义。无意识理论是拉康学术思想的一座丰碑,是在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拓了无意识理论的新纪元。拉康无意识理论的创新之处在于,他认为无意识具有语言的结构,并用结构主义语言学来研究无意识。拉康无意识理论与语言学相结合并不是偶然,与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出版与流行、海德格尔话语哲学新概念的盛行以及结构主义运动的兴起等事件密切相关。正是基于无意识理论与语言的内在思想关联,拉康指出语言不仅构成了无意识理论的“建筑材料”,更进一步揭示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从而从社会化的角度来解读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理论。拉康化马克思主义以无意识理论表明,语言不仅能够敞开被意识领域遮蔽了的无意识领域,而且还可以揭露出个体的心理结构和精神结构,并以此为中介重新理解人的本质与意识形态幻象,从而指向马克思所说的:“语言是一种的物质”。
以无意识理论激活马克思主义,在黑格尔的传统中实现拉康化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转型。拉康无意识理论的形成不仅受到弗洛伊德的直接影响,还广泛吸收了包括斯宾诺莎、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等人的理论资源,尤其是转化性地吸收了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思想。依循着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拉康创造性地认为无意识的主要特征是想象:无意识是由“无法融入主体的历史的符号性发展的想象性固着”组成的。于是,自我的形成是一个过程,而这个形成过程则伴随着外化和对象化。与此同时,拉康的无意识主体理论还显示出与黑格尔的重大差别,即他将黑格尔注重和解同一的辩证法转变成了一种注重分裂和差异的辩证法,认为自我实际上是一个异己的他者,并始终处于异化状态。可见,拉康化马克思主义的无意识理论不仅激活了传统哲学的思想精华,并通过在新的问题域和理论框架中的创造性转化而使其获得了持久的理论生命力。
以无意识理论为起点开辟一条通往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独特思想进路。拉康基于无意识理论和语言的内在关联认为,语言先于个人而存在,在个体出生之前语言世界就已经在谈论着个体的到来,这种谈论本身就包含着无意识。而在无意识主体与符号大他者之间、主体与想象小他者之间存在着某种政治意蕴。实际上,拉康超越了以往精神分析拘泥于生物学意义上对个体欲望的探索,也扬弃了心理学派对主体与现实关系勘定为“刺激-反应”的特定模式,开启了精神分析的政治维度。拉康通过精神分析将个体心理结构区分为实在界、象征界和想象界,并指出从象征界进入想象界的过程也就是从自然状态进入到文化状态即政治状态的过程。因而,拉康清楚地揭示出一条被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遮蔽了的从精神分析通向政治理论的道路,并深刻影响了其后继者包括阿尔都塞、齐泽克、巴迪欧等人进入政治研究的思想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