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对林良并不陌生,他是台湾儿童文学泰斗,是集儿童散文、童诗、故事、翻译的大成者。他为儿童写作长达70年,用文字的力量恒久地温暖着每一位读者,是台湾儿童文学界公认的“大家长”。其代表作《小太阳》(收录于“林良暖心文集”)以林良自己的家庭故事为大家提供了一份“幸福指南”,书中传递的爱和温暖感动了无数读者,至今重印160余次,仍广受好评。
林良的散文里除了童年,提到最多的就是他成家后的家庭故事。如果说林良的作品常以“家”和“爱”为主题,那么《有人缘的香蕉》就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在这本书里,林良把镜头从家这个“永不黯淡的金色盒子”里稍微挪开,放在了家外的小吃店上。正如儿童文学作家林世仁所说:“林良老师的散文集不少,以‘吃’为主题的这是第一本!”
饮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古至今,谈论饮食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不在少数,在儿童文学里却极为少见。《有人缘的香蕉》简体版(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22年6月版)出版,成为“林良暖心文集”的最新作品。林良用24篇横跨80年岁月的食记,为饮食文学和儿童文学添了一笔新色。
饮食,是生活的另一个角度
林良受父亲的影响,在周末总会带孩子出去走走,用一餐点心作为“余兴节目”。他回忆带孩子去过的店、吃过的美食,最后他总结:“我所提到的这些饮食店,有些现在已经消失,没有消失的是父母带孩子吃东西的那份心意。”这份心意正是他从父辈学到的,又传到下一代的,对家的爱。
林良在这本书里,借食物谈回忆,谈漫长岁月里的变与不变。世间食物种类繁多,口感也各异,不同食物的味道留在记忆里,让记忆充满酸甜苦辣的味道;我们对于食物的情感,又往往附加上了品尝时的心情,每个阶段因为所处环境不同、相处的人不同,对同样食物的感觉也不同。阅读这本书,就像在翻阅林良的人生之书。
“写的是难忘的美食,也是难忘的人生滋味!”(林世仁语)
林良将多年的人生经验凝练,用细腻的文字描绘食物、回忆与食物结缘的故事,传达人生态度和生活智慧,从多种角度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引发孩子对人生的积极思考。
饮食,是串起人生记忆的线
林良童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他认为童年是“吃糖的年代”。他写吃巧克力、写吃年糖的幸福,“又香又甜,吃起来满口甜浆,使我的味觉得到最大的抚慰。”也写享用甜味薄饼时的快乐:“童年时最狂野的梦,就是能吃到一个只包花生末、用甜面酱封口的薄饼。”简短几句,勾勒出一副孩子馋嘴的天真模样,让人读来觉得即轻松又甜蜜。他认为童年是世界上最好的“味精”,童年初尝时十分惊奇的咖喱,后来再品尝却感觉“这不是咖喱”,他在经历人生之后对此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提醒读者珍惜童年:“一个人,只有在童年,才能真正地去品尝生活,因为总有惊奇相伴。应该不会是全世界的咖喱都变质了,变的应该是我自己。”
之后抗日战争爆发,小学毕业的林良跟随父亲经历几次逃难,处在漂泊无依的状态,日子从“甜”变得“苦”了起来。所谓美食,就变成了一碗只有芥菜、蒜头和几粒盐组成的寡淡的“芥菜汤”。他对此十分乐观,并不感到窘迫,而是苦中作乐地写到:“这一道菜是花最少的钱买来的享受,所以它还具有使人‘忘穷’的美质。”逃难时,一位已经安定下来的朋友邀请他到家里吃午饭,他也并不推诿,大方地接受并将这“一饭之恩”牢记于心:“我很感激老同学对我的‘一饭之恩’,感激的是他让我尝到世界上最香、最好吃的一顿白米饭。”尽管只是一餐白米饭,没有他爱吃的糖或者黄鱼、红烧肉,却成为了他永远记得的恩情。
青年时期,林良单身在台湾,进入报社工作。孝顺的他将薪水寄回了老家,导致他兜里只有一些零用钱了。面对这种情况,他也不心慌,做出了一个青年人会做的有趣安排:“我每天中午吃一根大香蕉,傍晚再吃另一根大香蕉。”他用这样的方法度过了一个月,香蕉也因此成为了林良心里“有人缘的好水果”。后来,喜欢夜里写稿的他总是赶不上报社提供的早饭,于是有了稳定薪水的他开始自己去路上觅食。可惜他常去的几家早餐店很早关门,“迟起的我,好几次匆匆忙忙去,结果都扑了空。”面对没有早饭可吃的问题,林良有自己的对策:“这时,我也有我的对策,那便是‘饿一顿’。单身汉的豁达,就来自身边不会有人为他的种种事情大惊小怪。”
这本以“吃”为主题的散文集,以食物为线,串联起了林良的一生。他谈童年、谈成长的过程、谈成年后的独立生活,一直谈到他的老年,林良不追求文字上的深奥,注重的是“浅语的艺术”,每一段回忆都像是话家常般娓娓道来,却总能从小事里见真章。他对食物的态度正如所说:“从嗜吃糖的童年到亲近软、烂、松、脆的食物的老年,所谓爱吃,很多时候是带着‘仰慕’的心情。”
饮食,是生活智慧的凝结
在这本书里,林良不仅写到了与各种食物的故事,还写到了自己买米、买菜、做饭的内容,他自嘲自己“只知有饭,不知有米”“不知道韭菜是什么样子”“买起菜来,我仍然像个大傻瓜”“我跟做饭完全无缘”……让这位文学名家更具有“烟火气”,拉近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这样一位“五谷不分”的作家,面对生活的历练,有着独到的智慧。
关于米,他跟着厨娘进厨房,仔细看厨娘煮饭的过程;为了分担家务,不认识菜的林良则是让母亲描述要买的菜的样子,他将其画下来,用图画比对,“我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靠着母亲的帮助,我终于有能力区分葱、蒜和韭菜的不同。”在神户时,不懂日语的林良在母亲的鼓励下,也靠着肢体语言和一个盘子、一个鸡蛋、一枚硬币去日本老婆婆那里买到了葱花蛋饼。
而在大家对于环保还并不是很重视的那个年代,林良就已经在饮食中遇到了一个环境悲剧:多年前吃过的一种鱼,因为河口污染严重,影响了产卵和洄游,已经绝种了。这引发了他对环保的思考和重视,林良在文中问道:“当时它带给我的,是一种无比的惆怅。一种生物,说消失就消失,真是太可怕了。我们怎么可以不小心?”
“温馨人间总是热热闹闹。它使一个必须独处的人难逃善意和温存的干扰。”
每个人都是社会人,具有社会属性,需要参与社会生活。但人有“独处”的需要,青年时期的林良每到这种时候就会去咖啡馆,享受人人自由自在、不受干扰的氛围。他认为咖啡馆文化的精华,是保障人人有一个最低范围的“自由的自我”。这是林良的处世经验之一。其二是面对逃不过的“酒桌文化”,他并不排斥喝酒,但他坚持自己的喝法:“我会举杯放在唇边,‘抿’一小口,作为答礼,遵守的是‘你喝你的量,我喝我的量’的公平原则,两个人都可以尽欢。同样的一杯酒,一小口一小口地抿,比瞬间一口把它喝光,滋味要好得多。”这便是他的处世之道,社交时有礼有节、不卑不亢,又保留独处的权利,给自己一个喘息的空间。
可以说,我们在这本饮食文集中看到的,是林良横跨80年岁月、辗转国内外多地的百味人生的一方缩影。他用细腻温暖的笔触借由与食物的故事,引导读者留意眼前或珍贵或平凡的食物,以便为自己留下值得回味的记忆,也向读者传递着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丰富的生活智慧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林良先生这种将身边琐碎的事与物写进作品,且写得妙趣横生,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力,对孩子们来说,何尝不又是一种写作上的启蒙与引领呢?
《有人缘的香蕉》
林良著/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22年6月版/31.00元
ISBN 978-7-5395-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