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是一项创造性的艺术而非科学”。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尔海姆生前长期担任芝加哥大学著名教育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教授。他所著的《足够好的父母》一书,深入而丰富地阐释了儿童早期养育以及与父母关系的重要性,探讨了如何通过家庭儿童游戏来帮助孩子发展。
这本书的内容对于转型期中国的很多家长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相较于上一代家长,而今的中青年人(不同年龄儿童青少年的父母)可以很便利地获得有关育儿方面的很多知识。诸多的短视频,更是以碎片化的方式将各式各样的养育、管教、规训等理念、方法、技巧传递给父母。然而,越是如此,对于而今的父母造就的困惑反而更多,各式各样的养育、管教、规训听上去都有其道理可言,给人的印象也是只要按照建议者所提的内容行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目标,让一切问题水到渠成。
《足够好的父母》书中指出,很多父母用组装机器的方法来理解和养育自己的孩子,希望通过这些方法让孩子“表现”或“运转”得更好,这其实恰好就是问题所在。
真正的问题是,孩子是不是过得好,是不是在成长中感受到了快乐、满足感、成就感,是不是对自己满意。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孩子完全不同于一台机器,如果将两者混同为一,就很容易因为养育孩子不能像组装机器那样获得完美、齐整的回馈而感到失望。而且,这样的养育、管教和规训方式也必然使得自发性互动被剥夺,父母因为不能获得良好回馈而深感失望,有时会不加抑制地将这种失望、受挫情绪表露出来,让孩子变得更加惶恐、惊慌。
来自书本,来自专家(电视讲座或者视频),来自影视作品,来自亲友经验,许许多多并存在内里矛盾的养育经验,又经过错综无序的排列组合,最终使得我们无所适从。
《足够好的父母》书中指出,个体差异使得父母、孩子其实都是独一无二的,虽然一些共性经验有效,但如果罔顾个体差异,有效经验本身可能带来副作用。因此,养育孩子在参照、遵循他人经验之前,更重要的是确保父母有同理心,可以基于自己的成长经历对于孩子的内心拥有必要的共情。
“父母的焦虑会引发孩子的焦虑”。在当下,很多父母陷入一种持续化、长期化的焦虑:从孩子幼儿园入园,到报读小学、小升初、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试,再到公务员考试、国企考试、外企考试,再到孩子成年后的择偶成婚。这种焦虑通常情况下不加掩饰,溢于言表,也就不可避免将之传递给孩子。这对于还不具备充分认知能力、足够阅历和见识以及独立思辨能力的孩子而言,身处焦虑状态当然会加剧不安全感、不信任感、不幸福感,这些感受、状态在越过一个危险阈值后很可能转化为父母本不愿意看到的放弃、躺平。
书名:《足够好的父母》
作者:(美)布鲁诺·贝特尔海姆
译者:宋欣欣、丁晶、钱捷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