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洪光(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教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
纺织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资源,纺织文化遗产在当代具有历史、地域文化、艺术、科学和开发利用价值。保护和利用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行业凝聚力和自豪感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截至2014年底,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至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涉及纺织文化遗产的共有163项,其中传统美术类48项、传统技艺类48项、民俗类67项。如以苏绣、湘绣、粤绣等为代表的刺绣,以蚕丝织造、缂丝等为代表的织造技艺,以苗族蜡染、白族扎染等为代表的传统染整技术,以中山装、旗袍为代表的传统服装制作技艺,以纺织蚕桑习俗和蒙古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服饰为代表的民俗等,都是纺织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表现体系。
荆楚纺织文化特点鲜明内涵丰富。湖北地区纺织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类型齐全多样。按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大类项目,纺织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在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以及民俗中。
荆楚地区纺织文化遗产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分布广泛、类型齐全。荆楚地区的纺织遗产资源分布在湖北由东自西覆盖黄冈、黄石、鄂州、武汉、天门、荆州、宜昌、十堰、恩施及神农架十个地区,县市级的纺织遗产也遍布湖北。二是历史悠久。湖北省是历史上丝绸纺织产品的盛产地,两千多年前的楚国刺绣,技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荆州地区马山一号墓出土的战国中晚期的丝绸锦绣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被誉为“地下丝绸宝库”。三是特色鲜明。受湖北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影响,纺织文化无不浸透着荆楚地域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尚,在世代相袭的过程中造就了纺织遗产鲜明的个性,使其具有强烈的本土艺术感染力。
荆楚地区纺织遗产的技艺同样具有四方面特性。一是工艺性。作为民间手工技艺和传统美术,无论是纺、织、染、缬、挑、绣还是缝纫、编结,都有很强的工艺性特征。在制作过程中,按照各自不同的工艺特点,进行生产和创作。二是艺术性。纺织文化遗产中的刺绣、香包、缠花等传统美术类都属于艺术的范畴,即使是列入传统技艺类中的织锦、蓝印花布、蜡染等也都是工艺美术品,因而也具有了艺术的属性。三是传承性。在联合国相关文件的表述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湖北地区纺织文化遗产秉承这一原则,具有传承性特征。四是地域性。荆楚地区纺织文化遗产作为地域性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图案纯朴、色彩艳丽、构图简洁、造型夸张、类型多样、绣工精致。
荆楚纺织雷竞技app手机官网品研发展销要着眼当地放眼世界。对荆楚纺织非遗产品如何进行传承与保护?概括而言就是:多知当地史,了解当地情;多说当地话,多做当地事。通过开发雷竞技app手机官网衍生品,让荆楚纺织回归生活、走向艺术。
武汉纺织大学是唯一以纺织命名的高校,纺织、服装特色鲜明,设计学科是湖北省一级特色重点学科。其纺织非遗研究距今已有十年的历史,在2006年建立的“武汉纺织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武汉纺织大学于2013年10月挂牌成立了由湖北省文化厅和湖北省教育厅共同授予的省级科研平台“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该中心建立了纺织非遗传习基地,其中包括传习馆4间、制作室1间、会议室、大师工作室、理论研究室、设计室5间,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为湖北省纺织文化遗产的研究搭建了良好的平台。2015年至今,武汉纺织大学已举办了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刺绣培训班、汉绣研培班、民间挑花培训班、传统棉麻织造培训班、服饰民俗班、民间绣活(阳新布贴)班等7期,培训学员300余名。
武汉纺织大学的学生通过在学校开办的公选课上学习汉绣手工艺,自主设计相关衍生品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售卖,销售非常红火,吸引了众多媒体跟踪报道。有的学生毕业后放弃企业的工作机会,自主创业做汉绣衍生品设计。
针对纺织非遗衍生品的研发,目前虽还处于初级阶段,但从国内和国外两个维度来看,均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国内,目前已为土家山寨公司开发了织锦衍生品、为武汉非遗公司开发了刺绣靠枕系列产品等,并参加了2018年、2019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举办的“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放眼国外,荆楚纺织非遗创新产品受邀参加了东欧、新西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韩国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的文化交流展,多件作品被主办方收藏。 武汉纺织大学参与或创作的纺织非遗衍生品还亮相2016年5月在新西兰举办的“楚汉神韵”非遗展,其中由学校老师与企业共同设计开发的纺织非遗系列产品受到了新西兰民众的广泛欢迎,在后续展销过程中收获了千余件的销量。由此可见荆楚纺织品的世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