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大发现:波澜壮阔的探险史

○向群 |2020-09-16
收藏
《世界地理大发现》姜守明主编/齐鲁书社2019年11月版/55.00元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探索和发现自然的历史,也是一部在探索和发现自然环境中不断发现和认识人类自身的历史。”这是姜守明教授在其主编的《世界地理大发现》一书“前言”中的开场白,也是整部书的基调。

  该书名为《世界地理大发现》,但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地理大发现”。传统意义上的“地理大发现”在中国有另外一个名称——“开辟新航路”,西方常称之为大发现、大探险。西欧中心论主导下的“地理大发现”时间为15世纪末至16世纪中叶,只突出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国的作用。20世纪中期,原苏联著名历史学家,研究历史地理和地理发现史的权威马吉多维奇出版《地理发现史纲》一书指出,“地理大发现”起于15世纪末的哥伦布,迄于17世纪中叶。张箭的《地理大发现研究》即遵从这一观点,将研究时段限定在15~17世纪,并概言,“大航海大探险并取得大成果便构成地理大发现”。

  与传统学界对“地理大发现”的界定不同,该书将“世界地理大发现”定义为“主要是近代早期以来西方文明对域外未知地理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同时也兼及古代的腓尼基人、希腊人、罗马人,以及中世纪的阿拉伯人、北欧日耳曼人对未知的域外世界的探索与发现”。这里的“发现”,既有“文明社会对前所未知的地理世界的了解和认知”,也有“文明社会与当地土著人之间的互相沟通”。具体到内容架构上,则是尊重但并不局限于学术意义上的 “地理大发现”。全书选取世界近50次在人类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地理探险与发现,详细介绍和再现其背景、起因、过程和结局,阐述它们的历史意义及启示。

  以古代世界第一个航海民族腓尼基人的航海探索和海外殖民开篇,以挪威、英国探险家对南北两极的探险与发现结尾,描述对象历时上下三千年,范围涉及七大洲五大洋。其中,一半以上的篇幅用于集中阐述15~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整体来看,该书在降低阅读门槛的同时,却做到了理论、思想与格局的全方位提升,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深入浅出之作。

  作为一部“科学普及著作”,书中渗透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尤其是对人类的探索精神毫不吝惜的讴歌。回望历史的长河可以发现,“人类早期的探险活动大多出于生存的需要,但也与某些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有关”。由天性驱使的纯粹的探险者往往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依然乐此不疲,甚至不惜牺牲生命。这样的探险者在书中比比皆是。

  如将中国介绍给西方的第一人马可·波罗,他不仅是一个连接东西方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而且是一座连接中世纪和近代历史的宏伟桥梁。他的东方之行前后跨度24年,回到家乡威尼斯时,长相不复从前,连说话的语调也已变得僵硬。他将自己精彩的一生凝聚成一部《东方见闻录》,满足了西方人的好奇心,更激起了几代欧洲人对中国的憧憬和向往。诸如此类,一代代充满智慧、热情与毅力的探险者试图以脚步丈量世界,为文明铺平道路。

  这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异域文明的向往,对于很多探险活动来说,既是原始驱动力,也是探险目标之一。只是,并非所有探险者都能如马可·波罗,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得偿所愿。海上航行除了随时可能面临的狂风暴雨和惊涛巨浪,还要经受饥饿和疾病的考验。可以说,通往未知的路,洒满了勇敢者的汗水、泪水与鲜血。

  作为旁观者,我们会不自觉地沉浸在作者细腻而富有节奏的叙述中,为每一个英雄人物波澜壮阔的探险经历而心潮澎湃,同时又为人类文明坚实向前的脚步感到由衷的赞叹。这背后的原因,或许正如书中所言,“历史本来就是这样不可思议,必然之中包含着偶然,偶然之中包含着必然”。


排序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价格
加载更多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