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中国书业与互联网走向深入融合
■刘建生(中宣部新闻出版局巡视员)
三十年来,中国传统书业与互联网、电子商务、资本市场逐渐融合,机遇与挑战同在,成绩与问题并存。
中国书业与网络的融合从1986年开始,至今已经有整整30年。30年来我们从486、奔腾1、奔腾2开始,从局域网到互联网,再到如今的微博、微信、客户端。虚拟网络满天皆是,把出书人、读书人、写书人搅得神不守舍。网络如此肆无忌惮,攻城略地,浸淫阅读视野,恐怕当年王选先生也不曾估计到。记得1987年,他对我们的出版社局域网提出业态升级的要求,那也不过是让编辑换换笔,让修改加工换成机器,让四色胶片走出出版社,直接进入工厂。想不到现在互联网如此普及,如此通用,连人们对以后是否要读纸本书都产生了怀疑。
是不是我们的传统出版就要走到绝路?我不这样认为。这几年,传统书报刊确实受到了影响,但根基未动、大盘未动、大部队的阵脚并没有乱。而且知识社会让人们越来越感到,不是网络至上,而是内容为王。没有好的内容,上网有什么意义?当然,人们并没有放弃对网络出版的探索、研究、尝试和运用,想方设法为出版业的技术升级、业态转型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各地、各单位的试点也渐渐走出路子来。
中国书业与电商的联手已经达到了深度合作的阶段。电子商务与传统书业相比,在信息采集、数据集成、售后服务等很多精细服务当中体现出它的优势,在资金结算、支付中介和交易方面也提供了方便,而且这种方便是前所未有的。目前,我们要进行加强和改进的是,还需要更庞大、更复杂的数据服务,创造新的需求,形成更多的路径服务、关联服务、细节服务,以提高供给的质量、销量和水平;还需要通过供给侧的深度调整,对整个阅读空间进行引导、指导和重建,满足社会进步、文明提升的更多、更新要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
中国书业的资本运作既是新课题,也是老科目。当我们脱离计划经济的怀抱,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后,资本问题不大不小、不多不少、不早不晚地总会找上门来。30年过去,买方和卖方互换位置,尤其是虚拟网络产品的出现,过去的需求、资源、运作完全换了个样子,但整个出版业却出现了空前的钱荒——改造生产线、流水线要钱,拥有更多的出版资源、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要钱,建设大数据库、打造云服务也需要钱。所以人们开始研究上市问题,资本运作让出版这个古老的行业终于赶上了社会市场化、现代化的脚步。没有钱万万不能,有了钱也绝不是万事皆能。资本运作最重要的是方向正确、决策正确、路径正确、选择正确、方式正确,否则资本越多,风险越大,危机越大。运作资本市场对于出版业来讲,最重要的是理性思维、科学判断、民主决策、共御风险。
中国书业一下被推到了数字融合、电子商务、资本运作的风口浪尖,经济形态运作的方方面面,出版业都会赶上。我们需要静心观察,需要认真研究,需要积极探索。好在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和最近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重视供给侧结构调整”,已经给我们指明了路子,只要大家认识到位、思想到位、积极努力,就一定会找到更好的突破口。利用我们自己所拥有的制度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利用我们自身的品格优势、责任优势、道德优势,打赢书业攻坚这一仗,繁荣和振兴中国出版业,我们充满信心。
互联网教育+书业如何双赢
■常智韬(沪江副总裁)
常智韬从互联网和出版业合作的案例出发,大谈互联网教育和传统书业如何合作双赢。
传统书业虽面临挑战
但其优势不容忽视
传统书业目前正面临挑战,最明显的是,新一代用户更多地通过互联网来获取知识。另外,当当网等网上书店给传统书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这里的问题不仅是价格问题,更重要是网络书店提供了选择的多样化、定制的个性化、购买的便捷化。当然也包括多媒体、流媒体、富媒体等制作形式的多样化。无论哪个行业,都要以市场为导向,并由消费者的取舍、喜好,来决定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虽说传统出版业现在正面临种种压力,但也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在拥抱新变化、新业态、转型升级方面才会有更多自信心。传统书业最核心的资源是IP资源,即版权内容。这是传统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其在和互联网、电子商务结合时的一个后发优势。传统书业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渠道,从原来的新华书店,到民营的发行渠道,再到现在书籍销售的平台,比如说当当、亚马逊以及现在一些O2O的新业态的出现,都标志着渠道更加多样化、系列化和网络化。此外,传统出版业还有品牌优势以及人才优势。
互联网教育的优势与需求
再看互联网教育。它和传统的线下教育相比有很多优势。以沪江网为例,沪江所有的产品既可以在电脑上,也可以在iPad和手机上学习,下载后还可以离线学习,而且90%以上的产品都是免费的,所以它适应了现在人们追求的便捷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而且,互联网教育在教学、测评乃至用户体验方面,已经形成了闭环,学习者甚至可以选择同桌、班级,每个班级里都有老师,能24小时答疑。
但互联网最缺的是优质内容的供给,内容是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源头活水,甚至说决定了它的命脉或高度。而这个内容,就在传统书业手里,尤其是传统书业拥有专业的产品,系列化、成品牌的内容。此外,沪江也希望能通过线下的渠道,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公司,让我们的用户都能够线上线下互动。
在线教育与传统书业
如何优势互补、合作双赢
在线教育作为一种新的业态,和传统书业的优势互补非常明显,双方合作双赢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沪江网现在已经和国内外100多家出版社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与人民教育出版社联合开发《标准日本语》,我们将其制作成了在线课程和APP产品,三四个月就给双方带来了40万用户。线上产品既没有影响传统图书的销售,又给用户提供了更多体验,是双方内容共享、产品共享、收益共享的结果。此外,沪江还和星火英语、皖新传媒等进行了合作。合作主要以教育产品集成为主,既包括图书,也包括电子读物产品,还有在线课程,这些都通过沪江平台服务,以及线下平台的服务,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家庭教育解决方案。
图书移动电商新模式:社群电商+社会化分销
■杨文轩(挚信资本投资合伙人、掌灯人移动电商平台创始人)
2015年初,杨文轩的演讲题目是《总编辑都逃了,你怎么还不走?》;但在2016年初,他说自己回来了,只是身份发生了变化。2015年他加入挚信资本,投了几个项目,一个是偏传统的童书公司童立方,另一个是移动互联网项目掌灯人——与阅读和教育有关。他就电商和投资——这两年最热门的话题分享思考所得。
越来越多的人在互联网卖书
除了传统的新华书店和民营公司,还有谁在卖书?
提起微信公众号,首先想到的会是罗振宇的罗辑思维。他从前年就开始卖书,能在几个小时销售上万套图书,超出人们的想象。其次是吴晓波,他在2014年底开始做自媒体,2015年售卖吴酒——一款梅子酒,加上他写了一本书,捆绑销售,199块一套,5000套两三天就卖完了。还有一个人是哈爸,他的故事简直是典型的草根发展史,哈爸2013年还在一家传统媒体做编辑,后来媒体关张了,他处于“半失业”状态,于是开始写公众号,也尝试着卖些童书——从甜水园批发市场拿货。2014年初某一天,他获取了3.3万元的订单,于是就有了那篇著名的《日进3万3》文章。哈爸与他的同学已经开始做基于微信的分销平台——大V店。罗振宇是央视一档节目的策划人,吴晓波是一个知名的财经作家,像哈爸这样的草根也可以通过写公众号快速地崛起,这都要感谢移动互联网创造的机会。
其实,还有很多公众号都在卖书,而且卖的都还不错。像童立方——2014年我投资的一家童书出版策划公司,2015年发行第一本书,回款已接近2000万元。数字并不大,但对于一个2015年初发第一本书的公司而言,也算是奇迹。其中7到8成都是通过移动互联网卖掉的,是通过与这个行业完全不相关的人卖掉的。譬如,童立方近期在一个微信公众号发起了一个团购活动,货源充足的话,一天销售5000套没问题,这已远远超过了当前网络书店的卖书能力。
自媒体渠道效率极高,比如7天时间客户收到货就可以结算回款,不像传统出版行业有一个漫长的账期,也少有信用风险。而且自媒体和自渠道结合,对其他平台有拉动作用。我们观察到,社群电商平台很多是限时限量售卖,一些人没赶上团购期,就会去当当、天猫上搜索购买,反而拉动了这些平台的销售。
移动互联网开启新窗口期
我将电商分为以下类型:一是渠道电商,像当当、京东、亚马逊,靠买进卖出赚利差的;二是平台电商,包括淘宝、天猫、京东的POP,是招商入驻的网络地产模式。这些基于PC端、发展十余年的传统电商目前发展以及进入瓶颈期,有衰退的迹象。表现在流量遭遇瓶颈,不促销就没有实销,销售的也多为重点商家的重点品,长尾效应没有显现;平台电商流量贵:入驻天猫淘宝平台,流量成本越来越高,运营成本居高不下,陷入低毛利恶性循环,成为平台的搬运工。
关上一扇门,打开了一扇窗,移动互联网开启了一个新的窗口期。一是全人群、全空间、全时段覆盖,随时随地,永远在线,更丰富的购物场景及消费途径出现;二是社交媒体改变购物方式,社交应用普及,人与人快速便捷链接,推荐和分享成为购物的选择;朋友圈信任代替了平台背书,推荐替代了搜索,货架模式变为分享模式;三是去中心化,流量入口多样性,让朋友圈、群组、活动、门店都成为流量入口;所见即所得,流量来源随时随地,商家脱离对中心化大电商平台的依赖性。基于这些特点,新出现了更多的商业模式——社群电商、媒体电商、社会化分销。
社交产生社群,大V积累粉丝,人格背书和场景营销,以情感为纽带,构造电商新场景;于是就有了社群电商这一新模式,罗辑思维和吴晓波都是典型代表。他们将自己的用户和粉丝、会员引流到第三方交易平台上,完成整个交易的闭环。我认为未来的商业形态应该是很多的小闭环、大闭环构成的。许多忠实粉丝“脑残粉”将自己的选择权让渡给了这些大V和达人,加上公众号文章“场景营销”,不知不觉将用户引向新的移动电商平台上来。
社会化分销平台为何代表未来
社会化分销与传统行业分销是相对而言的。行业分销是以批发商、零售店等机构构成的分销体系,而社会化分销则是基于个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社会化分销的特点是能发展个人为下线代理商,快速形成金字塔的渠道结构,它是相对于传统的“行业分销”而言的。像微店、萌店、有赞,以及我专为图书业开发的“掌灯人”这些社会化分销平台,就是最近热门的电商模式。
这些社会化分销平台,与现有的电商平台相比,有诸多优势:一是能帮助供货商发展下线代理,实现商品、订单、会员数据双向传递,同步管理,自动分佣;二是定价权完全掌控在出版商手中,避免传统分销散乱、失控、内部价格战、窜货等诸多问题。而代理商多是一些个人,即买家变卖家,用户既是消费者,也是品牌营销者。类似哈爸大V店,是双重模式,既是社群电商,又是社会化分销,他目前有十多万个妈妈帮他卖货,公司高估值不是销售额,而是这种金字塔快速裂变的分销体系。如果说罗辑思维是社群电商兴起的标杆,社会化分销2015年才刚刚开始,譬如微店现在估值也有17.5亿美元。
移动互联网带来新商业模式,并创造新的销售,让我们突破传统渠道的桎梏,摆脱对传统电商的依附性,创造一个自己可控的发展空间。在这些社会化分销平台,出版机构、批发商、零售店,将定价权、用户资源掌握在自己手里。
我认为,整个出版产业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迎来一个最好的发展契机。而且,我们要牢记出版和图书的两大特征:节点产业和流量产品。出版业作为一个节点产业,将通过版权产业向影视、动漫、游戏等泛娱乐业发展,通过授权产业向消费者延展,通过服务向教育产业延伸。其次,图书作为流量产品仍有价值。当当、京东、亚马逊由图书、3C专营店过渡到百货店综合电商平台,图书起到了流量产品的作用,这种价值至今依然存在。
上市公司荣信教育经验分享
■王艺桦(荣信教育文化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荣信教育旗下“乐乐趣”是中国高品质立体互动童书的市场开拓者和领军型品牌,2015年10月8日,荣信教育在新三板挂牌上市。董事长王艺桦分享了该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她对互联网思维和资本市场的看法。
三大创新,打通“乐乐趣” 产品销售渠道
2006年乐乐趣创立前,我调研了很多发达国家的童书市场。我发现这些国家的童书卖场形态与中国有很大区别。我们最后决定,乐乐趣应该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做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高端童书。2006年,国内高端童书市场相对空白,但机会的背后隐藏着两个难点:一是渠道不成熟,二是家长购书观念不成熟。
最终,在我们的努力之下,开拓和打通了三个渠道。首先,我们找到了机场销售渠道。在我们开拓这类渠道之前,机场并不销售童书。但我们从2009年开始,做美国迪士尼玩具书,并在机场进行试销,销量颇佳;其次,我们搭上了母婴用品大发展的潮流,进入这一市场的搭售渠道。我们策划的第一套书《游戏时间》是一套定价68元的立体书,被美赞臣发现,对方至今买了约200万册与其产品进行搭售,这是我们的第二个机遇。另外,充分利用互联网电商渠道。当很多线下渠道拒绝卖贵的童书的时候,网络书店特别是当当网,却接受了这类童书。通过这三个创新,我们活了下来,“乐乐趣”品牌至今已经策划了2000多个产品,并在2015年有约1.6亿左右实洋。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完成了乐乐趣从初创期就设立的梦想。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互联、互动
我不认为电子商务等于互联网思维。在我看来,电商平台其实仍是传统渠道。之所以这样极端地去理解,是因为我觉得互联网思维应该是互联、互动。如果我们跟客户没有互联、互动,没有粘结度,那用户体验到的就不算是具有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基因的企业。我们的产品再好,不能直接地去理解消费者是如何看待我们、如何体验我们、如何对我们反馈的,这就不是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
我理解的互联网思维,应该是让产品经营、品牌建设和资本运营成为一个闭环。我们今年想了很多办法做这个闭环社区。比如,我们为“乐乐趣”所有的用户提供“乐乐趣亲子学堂”来进行家长教育;通过微课堂叠加产品销售,并且对微课堂的家长进行品牌渗透。我们这样做,一是希望把老客户照顾好,二是希望通过互联网微信的形式,用微课堂这样一个叠加的教育产品,使“乐乐趣”的粉丝群扩大。
产融互动:产业与资本的良性循环
资本运营对于企业的助力主要在以下两个层面。第一是吸引人才。我们希望用期权吸引并保留住最好、最年轻的团队,使企业的产品内容更好,使企业的互联网思维适合80后、90后消费群体。第二,当企业上新三板后,资本市场会给企业定价,企业在融资上的价值得以体现,能用更多的钱去发展企业,并让企业家拥有更开阔的思维。
对于产业和资本的关系,我认为,产业是追求产品利润的,资本则是反映企业价值的。在企业的长期的经营当中,产业和资本应该是一个互动的关系,总结起来就是“产业为本、战略为势、创新为魂、金融为器”。
传统教辅出版商应冷静看教辅数字化
■于晓华(河北一路领先图书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
河北一路领先图书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晓华从其近20年从事教辅行业的经验出发,分享其对当下教辅图书数字化现象的一些看法,并发出两大呼吁。
数字化教辅产品存在几大可能陷阱
教辅数字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教辅数字化也将成为互联网重构社会生态的一部分。目前市场上出现了诸多数字化的教辅产品,包括电子书包、在线作业、微课堂及名师视频、拍题神器、O2O在线教育平台、组卷及阅卷系统、语音评测、教学平台等。但是,如果此类研发者们没有很好地去解构教学过程,只是通过持续的烧钱来培养用户习惯,找不到学生、家长、老师或者政府当下的需求,那么这样的数字化教辅产品就可能是陷阱。
可能陷阱一:拍题神器。拍题神器是2015年最火的一款在线教育应用,但我认为,虽然它满足了学生的需求——答题解惑,但其他的语言收费、视频收费的转化率则非常低。所以,对控制学生作业时间的老师和控制学生学习资金的家长来说,均认为其迅速沦为学生们抄写作业的工具。
在互联网从业者的眼里,用户是孤立的个体,各自为营;但在教育从业者眼里,用户是由老师、家长、学生组织起来的群体。如果老师和家长反对,恐怕产品前景不会太乐观。
可能陷阱二:在线作业。在线作业是针对用户个性化教学而开发的需求。但要取代传统作业,必须具备两种能力:一是操作要比传统作业更便捷;二是网络资源比传统资源更能打动教师。目前来看,这两点恰恰成为在线作业无法逾越的鸿沟。
因此,在线作业想对传统作业取而代之,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一是在线的配置内容,二是在线输入的内容,三是在线的批改与统计。这三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在线作业成为陷阱的可能性极大。
可能陷阱三:微课及名师视频。K12阶段(指儿童从幼儿园到高中学习阶段)的教学与成人教学有着极大的差异。比如,成人学习通常是主动式学习;成人教育中老师是稀缺资源,所以用户对视频有强烈需求。而K12阶段,学生回家后大部分时间被作业填满。更重要的是,学生如果明确知道想看什么,说明已经基本掌握知识点,就没有看的必要;如果学生上课没搞懂,课后他们就更不清楚要看什么,自主使用视频的可能性也很小。老师的作用是答疑解惑,让学生在课后看视频解决问题是老师的失职,所以老师主推学生使用视频的积极性也不会太高。
因此,微课与视频可能只是一种补充,而不是普遍的应用。找到应用场景成为其首选任务,否则成为陷阱的风险性就极大。
传统教辅出版商如何应对教辅数字化
数字化教辅产品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要满足以下条件——使用频次高,可持续性强,需求旺盛,传统方式到达困难。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在切入时迅速融入教学活动,并以此为基石,把用户的其他习惯慢慢、有机地迁移过来,在教育领域实现全方位的渗透。
当下,数字化教辅取代传统教辅的时间表、路线图都不太清晰,给传统教辅生产商转型提升提供了难得的时间。传统教辅出版商要怎么做?一方面要加强核心要素,即内容质量方面的持续提升;另一方面,加强版式美观,书写舒适度。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中、高考试题的呈现方式绝大部分还是纸媒,电子终端上的书写练习要想达到纸媒的效果,还有待技术的革新和进步。当然,传统教辅应加强同数字化教辅的融合,优势互补,延长寿命。
作为教辅行业的从业者,我想发出两大呼吁。第一,呼吁从利益方层面,禁止进校园的数字化教育产品游戏化,禁止数字化教育产品中的游戏可充值化。这不仅是作为一个教辅出版人,更是作为一个八岁孩子的父亲来呼吁的,因为孩子的人格和自制力没有完全确立,教育产品游戏化会毁了下一代。第二,呼吁行业及价格主管部门对现阶段所有的教辅都限定在2块钱一个印张以内,继续抬高行业门槛,稳固教辅新政取得的成果,防止市场劣币驱逐良币。
从数字技术流程看出版转型
■郑铁男(北京(山东)斯麦尔数字出版技术公司董事长)
郑铁男将其从事近二十年的互联网技术引入到传统的出版行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去优化、改进传统出版业务流程和传播方式。2015年年底,其创业公司获得了“2015数字出版领域杰出企业”称号。在峰会上,他从技术角度谈出版行业,尤其民营书业如何进行转型。
从PDF到XML:从馒头到面粉
PDF文件是传统纸质出版商排印出来的纸书文件格式,XML是一种叫可扩展的计算机语言。该怎么理解两者关系呢?如果把传统的纸制出版物比喻成馒头, XML就是面粉。当客户需要新的数字产品,如包子、饺子,那怎么办?那就要把馒头变成面粉,加上馅再重新组织,然后变成饺子、包子。所以,出版商要学会把资源变成面粉,存到数据库中,然后不断去增加内容。
出版业既是内容产业,也是复制产业。我们需要把有限的资源、有限的内容,经过无数次的复制、传播、增加、改编,形成不同的产品,一次次贩卖出去。因此,就可以把原来纸质印刷的产品变成数据库,变成可加内容的面粉。
从XML到DTD:从面粉到严格标准
DTD是一个结构化的数字出版标准,标准非常重要。出版商要自建自己的DTD结构,把内容存起来,变成数据库,对内容进行转换和交流。我们要以国际标准和数字内容标准,把PDF排版文件碎片化成面粉,再把这些面粉变成有营养的,满足不同口味需求的产品。
从DTD到知识服务:以标准化建立知识库
内容碎片化成面粉之后,就可以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对数字内容进行自动分类,自动聚类,自动提取关键词,把这些内容知识点进行关联。同时邀请专家学者建立主题词表,把内容进行二次的标引和加工,形成一个个的知识体系库,这是内容最核心的价值。我们帮很多出版商将他们的纸书做成一个个数据库,然后进行销售。
向互联网转型,出版人应具有的科技素养
罗辑思维里的罗胖子在2015年12月31号的演讲会上说,“每一代连接技术都会产生巨大红利”。譬如在纸质出版后,我们有了新一代的连接技术——计算机、手机,与作者和读者连接。但如果你放弃了这个连接技术,红利就会被外来者拿走。所以,出版社和民营书商要向互联网转型,如果不转型,外来者就会来,你可能只有死路一条。
“互联网+”时代对出版人才有四个素养要求,即政治觉悟、人文素养、技术素养和市场营销能力;出版人大多缺少后两者。出版人要懂得数据库设计和数据结构化——要懂得如何把你的内容结构化、碎片化,然后设计出一个新产品——有这样的思维方式,还能设计出这样的产品。这正是当下出版业需要的出版人才。
此外,如何验证民营书业是否转型?看四点——第一,你是软件企业吗,有双软认证吗,有软件技术人员吗,开发了几个软件,这些软件掌握在你的手上吗?第二,你是IT高科技企业吗,是中关村创新企业吗,拿没拿到高新技术企业的证书?如果这些都没有,你会离互联网很远。第三,出版商的转型,要做到技术和内容融合,而不仅仅是提供产品,只有内容与技术结合在一起,客户才不会轻易离开你。第四,要创造新的需求,或延伸现有服务的产业链。因此,出版人要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让客户离不开你,做到了这一点,才算真正转型。
其中,我认为,内容提供商要慎重授权IP。不然,如果别人有你的内容,你做的产品与其他人的如何区别开?产品也很难进行高定价。譬如一家国外的出版集团只有2万本书、2000种期刊,但一年的销售收入有几十亿。如果按照一本本电子书销售的商业模式,或者是文献索引的模式,是赚不到这么多钱的。但他的做法是,内容不授权他人,而以自己的内容为基础,扩充内容资源,聘请行业专家,以国际标准对这些数字内容做标引加知识点,之后将这些自动聚类和关联的产品进行售卖。
何为京东悦读3.0战略
■杨叶(京东商城图书音像业务部自营图书采销部总经理)
京东图书平台致力于为做书人和买书人搭建桥梁,该平台在2015年年底,推出了京东悦读3.0战略。这个战略主要分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针对消费者的悦读3.0战略,第二个维度是针对所有合作伙伴的悦读3.0战略。杨叶在民营峰会上对此进行了介绍。
京东消费者悦读3.0战略分三步走
京东图书针对消费者的悦读3.0战略分三个维度进行,第一是推出京东成长计划,第二是京东悦读汇,第三是推出京东微信荐书联盟。
京东成长计划是,根据京东客户数据库,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推荐服务。我们计划先打通0到17岁用户群,京东是一个全品类的平台,所以由京东图书牵头,打通京东内部的母婴品类、玩具品类以及所有相关品类。我们要首先实现对0~17岁的用户的定制化推荐服务,预计这个成长计划可以覆盖数百万级的用户群。
京东悦读汇计划,是我们邀请作家、名人或出版人成为京东的悦读大使。由他们来定期发布一些书单,为他们举办讲座、签售会等线下活动,通过京东的平台和力量推广全民阅读,并让每一位爱读书的用户也成为我们的悦读大使,最后将每个爱书人都打造成一个自媒体。
第三是京东微信荐书联盟。我们邀请合作伙伴,包括作者、名家、出版人、媒体人,进入这一联盟,并给荐书人开放一个后台和一个帐号密码。经此,可以将书的销售链接生成一个专属二维码或者专属链接,在微信公众号文章或朋友圈里进行进行推荐,通过点击链接或者扫描二维码,就能跳转到京东销售平台,可下单购买,由京东来完成后续的配送和售后服务这些工作。推荐者能通过后台查看他推荐的商品最终产生了多少订单,最终京东图书将通过帐户余额的方式将售价的6%返给推荐者,以资鼓励。微信荐书联盟从2015年的12月1号开启,目前已经吸收了两百多位的个人和单位加入。
京东合作伙伴悦读3.0战略
针对合作伙伴的京东悦读3.0战略也分三个维度,第一是无缝对接,第二是自营店铺化,第三是社会库存O2O化。
无缝对接是指,通过产品和组织架构端来实现京东与合作伙伴之间的无缝对接,自营图书采销部与整合营销部门与合作伙伴的发行、销售和编辑团队,一起实现产品端和组织架构的无缝对接,包括从选题、营销、后续的库存以及印刷印制等方面。
京东自营商品店铺化是,京东为合作伙伴开放了一个后台店铺装修系统。合作方可以实现对产品活动页面的自主搭建,让所有在京东上销售的自营商品,只要是属于这一品牌的,就都能在店铺中呈现出来。还可以在店铺上对某个品牌进行介绍、推广,从而帮助合作方进行用户培育。店铺有多种功能,既能实现单品的分享与关注;还能一键开微店,并和微信公众号进行捆绑,实现宣传和销售一体化。自营店铺可以实现电话咨询和在线客服,为客户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从而进行更精准的会员营销,提升转化率和成交率。
社会库存O2O化规划分两期,一期是协同仓模式,二期是众包模式。前者的出发点是满足顾客的购物体验,书的库存无论是在京东、还是在合作伙伴的库里,只要能最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我们就可以通过库存协同,快速满足。这个项目可以实现互惠互利,有效降低库存成本和运输成本,服务好我们共同的用户。众包模式则类似于京东到家的模式,用户下单、进行库存分配后,发动社会力量抢单,实现配送,更快速地响应和满足用户需求。
黎波:对市场和产业走向的判断
■黎波(北京长江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
数字化时代,很多出版人都在考虑转型。作为在业界浸淫多年的资深出版人,黎波也在考虑这个问题,并通过以下四个问题的思考,分享他“干货满满”的心得。这四个问题是:出版机构能否生存,未来是以什么形式存在;发行通路如何变化;编辑职业是否以内容的编撰选择为主;阅读形式的媒介最终会变成什么样。他认为,在传统出版做得越好的,在新的转型中,包袱就越大,阻力、观念、认识的转换都将碰到诸多困难。
时代大势:屏幕时代去中心化
人类在信息传递和接收上,从声音时代发展到文字时代,走到了今天的屏幕时代。可以说,读者分层从小众到大众,再到小众。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大便捷,并让人们通过手机这样的移动终端进入到跨界实体和虚拟世界的生产、生活形态当中。不过,在我看来,虚拟时代是一种新型的原始状态,它由个体构成,所以分散状态即“去中心化”是常态。而且,社会资源的聚集特点由长期的线性积累到快速聚集的垄断积累,又回到了新型的长期线性积累中。
内容产业:分众关注带来诸多机会
我们以前做畅销书,通过集中做宣传,一段时间就可以让一个作者被集中关注,产品迅速畅销。但现在媒体变成了圈子、类型及各种各样的自媒体,变成了分众关注。畅销书、长销书、快销书、经典书、垃圾书同在,市场去中心化变成了完全的个性化。此外,读者接受内容的方式越来越便捷,阅读方式碎片、视屏化、多媒介化,尤其后者给传统的内容生产商转型提供了很多机会。
读者喜好:阅读内容和形式更多样
“选择”对读者来讲是个关键词。现在依然是青春、青年阅读为主,成人阅读、兴趣类阅读、普及类阅读并行,只是随着选择范围逐渐加宽,人群更加分散。当前的阅读形式变得多样化,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漫等形式,特别是屏幕阅读的形式会更多;阅读时间也被分割化了,每种形式读者都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投入。我们发现,很多比较厚、定价高的书,销量不如比较薄的书,譬如7万字左右的书比十几万字的卖得好。
产业要求:对从业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出版机构,要立足专业、跨界融合、互相借力、互利共赢。比如可通过IP的延伸开发把市场带得更好,开发电视剧、游戏和相关周边产品。不过,当下出版内容的范围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多,品质越来越高,推广手段越来越直接,发行通路越来越分散,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对产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我发现,很多观念不改,去做新的形式也会有很大的困难和困惑。总之一句话:观念要超前,思路要开阔,一专多能。
企业要求:分类操作标准要清晰
出版未来的趋势是越来越分散化,一个大的出版平台上,以什么标准将各种选题面对社群做推广,这是摆在出版人面前的一个首要的问题。其次,更新出版观念也很重要,我们内容生产的目的要由传播知识扩展到阅读习惯养成,再到实用测试、满足偏好等,这些都可以出版。再次,出版品牌可以化大为小进行操作,超越体制创新阶段,直接进入平台化和内容分众化的操作阶段。以及,要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带来的机会,进行转型升级,比如在编辑的思路理念方面做一些改造。最后,在关注内容和作者的同时,一定要关注营销操作。
趋势判断:全社会推广读书的红利期到来
未来五六年,我认为将会是全社会推广读书的红利期,纸质图书依然是一种强势的内容分众平台。
出版社形式的图书生产单位模式会逐步被图书工作室或编辑事业部的模式所分化;但立足现有平台,出版商也可以把某一类型的选题重新分类操作,同时新品牌新媒体的发展周期也会缩短。此外,出版企业决策程序要前移,大团队内的小团队针对具体项目专门进行实施,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最后,分散经营是产业的趋势,覆盖式销售是渠道的趋势,多种方式并存是大势。但人性没变,实体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各种体验不可能一下子跨越,一定是逐步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