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典籍文献浩如烟海,其中有不少古籍流散海外。如何让这些海外珍稀典籍回归故里,予以再生性保护,让它们再次焕发新生,嘉惠学林,从而延续中华文明之根,一直是国内古籍整理出版者和研究者的重大课题。5月20日至21日,由中国出版集团主办,中华书局、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承办的“海外中文古籍资源建设论坛”在京召开,中外方家齐聚,纷纷建言献策,助力海外中文古籍回归,堪称古籍整理界的一大盛会。
中外方家齐聚 共话海外中文古籍整理
初夏京城,花香满城,书香四溢,中外古籍整理界名流齐聚,“海外中文古籍资源建设论坛”旨在推进海外中文古籍的回归以及海外所藏中国古代宝贵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工作。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谭跃,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副司长李一昕,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岩,以及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总编辑顾青,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总经理张纪臣,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馆长郑炯文等出席论坛开幕式。13位北美地区东亚图书馆负责人受聘担任《海外中文古籍总目》编纂委员会委员。
由中华书局负责的《海外中文古籍总目》是一项国际合作的出版项目,致力于搜寻、发现、整理出版散落于世界各地的中国古籍,因此受到海外内学术界和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谭跃表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与海外各图书馆有着密切的全方位的合作关系,海外中文古籍资源建设论坛的举办,是中版集团进一步拓展、深化与海外图书馆合作的新的有效方式,“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沉睡在书库里的古籍将被唤醒,沉寂了数十年上百年的史料将通过整理出版重新发出‘声音’,再次惠及学林。”谭跃希望把论坛打造成为一个长期的、固定的交流平台,使国际文化的交流合作更加具有古籍整理和图书出版的个性,因而使文化交流更加具体,使文化合作更加有形,更具有实际的成果。
“典籍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在‘十二五’时期,我国古籍整理出版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十三五’规划纲要又首次将‘实施中华典籍整理工程’写入了国家发展规划。”李一昕表示,“十三五”期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重点推进散失海外中文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希望海内外专家携手努力,共同促进海外中文古籍资源的建设。
顾青介绍了《海外中文古籍总目》项目启动以来的整体情况,并表示“这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富于合作精神的项目,欢迎更多专家学者加入”。
项目进展顺利 成果初现
2013年《中国古籍总目》全部出版完成,这标志着国内馆藏中文古籍的品种、数量及收藏现状已基本明晰。在此基础上,开展《海外中文古籍总目》的编纂工作,已是水到渠成。据了解,《海外中文古籍总目》是中华书局长期以来关注海外中国古籍的整理编目与出版工作的又一重大项目,是在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指导下的一次重要实践,已被列入“十三五”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五大重点之一。项目实施的目的是摸清海外图书馆存藏中国古籍的家底,为我国国家古籍整理提供基本数据乃至全部资料,通过影印等出版工程,使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献得以回归。为此,中华书局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开展工作,但鉴于现有条件下,直接编纂一部联合目录尚存在较大困难,因此中华书局与多家海外图书馆负责人、相关专家学者进行磋商后,决定先将海外各馆中国古籍目录分馆编目,最终再统一制成联合目录。2015年5月28日,在美国书展上,中华书局正式启动了《海外中文古籍总目》出版项目。
顾青向记者介绍说,中华书局在推进海外中文古籍联合编目的同时,全力推动与海外图书馆的合作,对海外资源的调查工作也已全面展开,北美地区图书馆的编纂工作先行一步,进展顺利,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工作的一个重点是筹组该项目的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及编纂委员会,目前筹组工作正有序推进。中华书局文献影印中心主任姜红介绍,目前,中华书局已经与10余家海外图书馆签订了出版合同,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等馆的编目出版工作也已经正式开始,预计年内将有六家图书馆的中文古籍目录陆续面世。“针对已经进入出版程序的书稿,因为项目尚处于初创阶段,可供参考的成例不多,编辑们一边审稿,一边着手整理新的编目规范,进行了大量的编校工作,例如统一著录体例、调整著录顺序、核对其他资料等,对于书中所附书影,编辑们逐张查核,确保每一张都能达到出版要求。我们力争以最好的方式把本项目的成果展示给大家,把这套书做成精品,做成标杆。”姜红如是说。
建言献策挖掘海外文化遗产
研讨会现场,与会嘉宾各抒己见,纷纷建言献策,项目参与者分享了各自的运作模式和实施方法,鼓励同行积极参与这一项目。与会嘉宾还就北美相关各图书馆馆藏中文古籍的源流、现状、编目及利用情况进行了交流,并对《海外中文古籍总目》项目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项目的实施将极大推动中国与北美地区学术界、图书馆界的交流互动,进而推动整个文化界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效益,对项目顺利实施充满信心。
对文献加以保护、整理,为学者服务,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责任,《海外中文古籍总目》的目的同样是服务学术。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馆长郑炯文认为,《海外中文古籍总目》的编纂,总体上应实行大馆为主、小馆补充的策略,这样才能尽量完整反映海外中文古籍藏书情况;各馆编纂应体例一致,以便将来汇总制作联合目录。他还建议,这样的会议以后应改成年会的形式,每年召开一次,便于大家面对面切磋交流。
柏克莱加州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兼东亚图书馆馆长周欣平在发言中以《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古籍目录》的编纂为例,从著录原则、数据收集整理原则、编撰学术指导原则、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对总目的编撰提出独特建议。周欣平认为,总目的编撰,除正文外,还应制作书影图录一册,以便全面直观地反映本馆馆藏古籍特色;目录应超越编目本身,切实发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效用;对于数据的收集整理,应采取现实的编目数据,而不是历史某个时候的数据,注重数据的更新和确证,综合不同来源的编目数据,并通过这个项目增加和完善馆藏目录,为学术研究提供宝贵的文献导向,亦对本馆的中文馆藏作出尽可能完整正确的描述和摸家底的工作。他还非常严谨地提出,“核对古籍原件是确保数据可靠性的基本举措,因为每一种古籍都有其个性特征,而这些个性特征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核对原件可以发现这些个性特征”。周欣平介绍说,伯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开始编纂目录一年来,在馆内藏书中重新整理出了多种珍善本,其中不乏海内孤本,这些古籍从未经过编目,甚至本馆都不知道其存在,“这一项目的实施,确实是摸清家底的一个好机会”。
作为统筹美国中小型图书馆馆藏中文古籍目录编纂的主要负责人,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李国庆教授开展工作一年多来,除了完成本馆的编目工作外,他还联络协调了其他10余家中小型图书馆的编目工作,并提供了技术支持。这些图书馆馆藏中文古籍数量虽然并不丰富,但也不乏珍本善本,自有其独特价值。据悉,目前这批中小馆的编目出版工作也已在稳步推进,预计两年内陆续推出。李国庆认为,该项目出版几种书后,将会产生示范带动效应,影响其他中小馆加入项目。
华盛顿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沈志佳在发言中指出,美国的OCLC系统有很多弊端,不少规定并不适合中文古籍,不够尊重中国古籍,而是拿西文的标准来套,故有必要建立新的适合中文古籍的平台。该项目是按照适合中文古籍的标准来进行的,在纸本出版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数据库,则海外各馆将会拥有一套适合中文古籍的数据库平台,并且是经过了重新编纂、修订之后的数据库,更可靠、更合理。“修旧如旧”一直是古籍整理界遵循的准绳,但沈志佳表示,由于编目专业人才的匮乏,古籍修复、保护人才的稀缺,目前的古籍整理修复很难达到上述水平,人才问题已成为各馆编目工作的主要难题。
山东大学国际汉学研究中心刘心明教授在发言中呼吁,所有编目古籍必须目验,除《史记》《汉书》等大部头书之外,所有的小部头书,全部要求逐页翻阅。除此之外,编目还应有技术支撑,比如手边必备的一些工具书,国外图书馆尽量按照需要进行购买,实在找不到的,反馈到国内,请相关人员查找;还应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建立交流平台,如微信平台等,倘有遇到难以索解的问题,如印章的辨识等,可以发在这些平台上,集思广益。
有关项目开展方式的探讨,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杨继东提议,项目在组织上可以更灵活些,比如通过美国的一些学会、组织,登一些广告,进行一些呼吁。李国庆教授认为,可以争取华人图书馆协会支持,立项,成立组织,待大学东亚图书馆的目录做到比较完备之后,再联合做公共馆的目录。
对于当前“分馆编纂,最终统合”的模式,与会专家都表示了理解与赞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研究馆员乔晓勤认为,这是当前情况下,最切实可行的项目实施办法。其他专家学者也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就各馆中文古籍目录的英文书名、编目收录范围、如何与国外行政机构及官员协商以推进《海外中文古籍总目》等问题展开研讨,经过细致反复的讨论,与会各方就《海外中文古籍总目》项目下一步的组织规划及具体操作模式等达成一致意见。
据记者了解,会议期间,中华书局还分别与各图书馆就其他合作项目进行了洽谈,并达成了多项出版协议。这说明由“海外中文古籍总目”项目的实施所带动的双方交流与合作,正稳步推进。整个研讨会氛围和谐,有和而不同的争鸣,更有殊途同归的一致,对海外各馆与中华书局而言,是一场深入互动、相互了解的双赢盛会,对海外中文古籍的回归以及海外所藏中国古代宝贵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具有重大意义。
(相关链接:详见本报2016年5月27日第2237、2238期合刊头版《中外携手推进海外中文古籍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