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多种出版路径
■雷竞技官方正版记者 任志茜/采写整理 |2020-09-25
收藏

  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是衡量中国文化全球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也代表了具体深耕其中的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去”的能力。本报记者采访了在“2020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研究报告”中排名前30的出版社、今年首次进入百强的出版社,以及排名大幅领先、在“走出去”领域做出特色的出版社,请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做法,希冀给业界以启发。(受访者排名不分先后)


  接力出版社:做青少年阅读文化的倡导者 做原创精品童书的出版基地

  ■白 冰(接力出版社总编辑)

  接力出版社长期秉承“让世界读者感受中国精彩,让中国读者与世界同步阅读”的出版理念,专注图书内容、把关选题方向、创新营销手段,坚持“原创精品战略”,培养原创作家、画家,打造经典原创品牌,积极推动精品原创作品“走出去”,不断提升在国际少儿出版市场的影响力。

  用世界共通性语言,书写少年儿童的现实生活

  不同的时代,却有相同的人类本性,不同的国度,却有相同的儿童体验。在选题策划阶段,接力出版社非常重视选题创新和内容质量,提倡基于人性、弘扬儿童天性的写作,使作品充满独特的艺术魅力,并富有探索精神。从孩子的视角出发,传递爱与感动,并帮助孩子成长,让孩子保持惊奇之心,同时用具有经典的艺术形象、跨越文化和经验鸿沟的共通的叙述语言和叙述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无论是关注农村或落后地区留守儿童、离异或重组家庭儿童的现实题材作品“郑春华小露珠系列”,还是反映校园欺凌问题的《给我一个太阳》,以及通过小和尚的视角讲述成长故事的“小莲灯书系”;这些作品都从不同维度和角度关照中国少年儿童当下的现实生活。而当今少年儿童的成长困惑和心路历程在全世界有共通之处。

  “娃娃龙原创图画书系列”中,讲述老猎人与驼鹿生死相依的传奇故事的《鄂温克的驼鹿》,体验神秘又震撼人心的驯鹿人生活的《驯鹿人的孩子》以及诉说狗与人、人与人之间不可名状的牵绊的《永不停止的奔跑》等作品,都在探讨世界心灵相通的主题——生命与爱。

  坚持精品战略,大力培育原创,满足读者多样化阅读需求

  坚持实施“精品策略”,精中选精、优中选优,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意生产、创意组稿、创意策划上,抓好内容创新,一直是接力出版社贯彻的基本原则。近年来,接力社在减少图书品种的同时,进行品种优化,推出精品,出版儿童刚需图书,不断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阅读需求。

  同时,在多元化营销网络和5G时代新行业生态中,接力社始终把握新的市场机遇,用好新的营销平台,做好多元化、立体化营销网络的构建,探索新的营销模式,不断打造出少年儿童喜欢读的精品畅销书。比如,“怪物大师”系列是专为9~14岁少年儿童量身定制的新世界儿童奇幻冒险小说,它融合少儿喜爱的酷炫战宠升级等元素,在阅读中塑造少年儿童自信、友爱、不畏挫折的坚毅品质,截至目前,累计发行量超过2000万册。“白狐迪拉”系列,通过一只白狐梦想成为人的感人励志故事,打动了中英美法德墨俄七国的小读者。

  为拓展中国童书的新疆土,培养中国童书创作的新人新军,接力社还以“金波幼儿文学奖”“曹文轩儿童小说奖”“比安基国际文学奖”为平台,下大力气抓好原创婴幼文学、图画书、原创儿童小说、原创自然文学的创作、出版、研究、营销工作,让接力社在文学接力、出版接力、文化接力中起到真正的接力作用。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

  接力社非常重视通过国际出版交流活动加强中外出版界的交流,通过海外建社、合作设奖、战略合作、搭建平台等多种创新模式,拓宽中外童书出版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并赢得了国际少儿出版界的认可。截至2020年8月,接力社积极和国外出版社精诚合作,向英国、法国、瑞典、德国、美国等29个国家及地区输出图书版权共748种。

  接力出版社埃及分社还借助阿拉伯国家的国际性书展平台,自主策划一套适合阿拉伯国家市场的幼儿绘画、数学学习类的图画书,策划出版适合埃及幼儿园使用的英阿双语或多种语言的教材,丰富埃及分社的图书出版种类。以接力-东盟少儿出版联盟为依托,创新中外童书出版合作新模式,增加版权输出的品种、提升版权输出质量,扩大接力品牌和中国童书的国际影响。

  接力出版社大力倡导、推动文化“走出去”,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大力扶持本土优秀的年轻作家作者,打造原创精品图书,力求做青少年阅读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做中国原创精品童书的出版基地、输出基地,不断提升接力社品牌的国际影响力,真正实现“文化接力”。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向世界推广中国优秀童书 让世界孩子了解中国

  ■何 龙(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在文化“走出去”方面,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以“推广中国优秀童书到世界、让世界孩子了解中国”为目标,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加强与国外出版社的合作,并突出重点市场,以非洲、俄罗斯、蒙古等国家和地区为核心,不断寻求经验,扩展市场。这也是我社开展工作的3条主线。

  就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版权输出和合作的整体来看,有三大亮点:第一,儿童文学翻译工程渐成规模,如“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的版权已经输出20余种,走进日本、俄罗斯等十余国家。第二,图书和视频节目版权首次输出至非洲。2020年4月,《百年百部中国儿童图画书经典书系》(斯瓦西里语)与南非公司达成版权协议;《曹文轩画本·草房子》(斯瓦西里语)于今年8月在南非翻译出版;《我是中国的孩子》视频节目版权输出,共8个项目获得版权收入或已实施,进一步推动与非洲的文化交流。第三,图书首次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我社继去年首次入选“丝路书香”后,“百年百部中国儿童图画书经典书系”中的《萝卜回来啦(日文版)》《画马(日文版)》入选今年的“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

  今年我社对抗疫图书的出版和推广,充分展现了长江少儿社出版人的风采。我们在今年年初迅速反应、高效高质推出精心制作的多媒体抗疫书,既有反映抗疫真实故事的绘本,也有普及相关知识的大众科普书,还有征集一个多月的暖心信札,如《写给孩子的病毒简史》(彩绘版)、《等爸爸回家》、《战“疫”书简》等。这些书在出版后,不仅得到主流媒体在第一时间的推介、国内百多家幼儿园和图书馆官方公众号的积极转发,也在海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几乎与新书出版同步,海外国际版权的推广工作迅速展开。《写给孩子的病毒简史》《等爸爸回家》等图书版权输出至美国、俄罗斯、葡萄牙、伊朗、韩国等国。《战“疫”书简》版权输出至美国、俄罗斯、黎巴嫩等国。积极响应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主席张明舟的号召,向IBBY赠送了《写给孩子的病毒简史》《等爸爸回家》的国际版权。经专家团评议,这两本书成为首批“抗疫童书全球互译共读”工程入选图书。目前,作品已被翻译成日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23种语言,面向80多个国家进行推广,供全世界的儿童免费阅读。

  出版文化“走出去”是一项长期开展的有关价值观念判断的工作,我们认为,在这一过程中,要以版权输出为基础,探索新模式,如合作出版、学术交流等,多种模式助力;还要致力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将原创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积淀相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等融合媒体,做好国际同步出版;人才的培养也应放到重要位置。


  中少总社:构建海外出版合作生态

  ■马兴民(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有限公司总经理)

  具有文化亲缘性的亚洲地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版权输出中合作占比最高,数量最多,是“走出去”工作的主要地区。

  出版文化、出版行业“走出去”,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世界各国交流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方便,这给了我们达成海外合作的很多可能性。目前国内原创图书在品质和内容上都大幅提升,插画艺术越来越接近国际领先水平,中国出版行业也应该树立原创图书“走出去”的信念和信心。

  中少总社图书体量大、品种繁多,非常适合向海外推广,并形成一条合作链。自2002年第一次实现版权输出以来,目前已经与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多家出版单位建立了版权输出合作,合作伙伴遍布亚洲、欧洲、南、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累计输出2000余种图书版权,年输出品种400余种。

  我社输出图书的产品线主要有以《习近平讲故事(少年版)》、“伟大也要有人懂”系列等为代表的主题出版类,立足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中少阳光图书馆”“植物大战僵尸系列”卡通漫画类图书等,以图画书、卡通漫画为主的原创图书已进入海外主流市场、主流发行渠道。今年《新型冠状病毒走啦!》一书的版权输出最为引人注目。2020年2月,我社创作并正式出版了《新型冠状病毒走啦!》图画书。同时,我们通过积极联系中国驻海外大使馆、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各国分会以及原海外合作出版社等方式,在2个月内,将这本书介绍到了世界各地。截至目前,该书已累计输出25个语种,并收到了来自各国的积极反馈。

  作为中国图书出版“走出去”领先企业和带头企业,中少总社在不断深化内功的同时,也在不断寻找扩大海外影响力的路径,形成海外出版合作的生态。在“走出去”的诸多成功经验中,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和发展海外合作的朋友圈,不断扩大中国出版业在全球出版行业和产业中的影响力,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促成海外出版合作。无论是合作出版,还是版权输出,都应该更加深入,能与海外的出版同行打成一片。比如,中少总社是中国出版协会少年儿童读物工作委员会的主任单位,积极服务少儿出版行业,已连续7年承接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组团工作。2018年承办了书展的中国主宾国活动,是中国少儿出版有史以来在国际书展舞台上第一次最大规模的成果展示。国内近百家出版单位的200多位出版人和曹文轩等50位中国知名儿童作家、插画家、学者参展,并组织举办了50多场形式多样的活动,版权输出成果达858项。如今,这一书展已成为国内少儿出版界一年一度的重要国际交流盛会,也是中国少儿出版版权输出最重要的交易平台。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是文化“走出去”的目的和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会面临很多挑战。要克服这些困难,中国出版业应该加强与海外的交流和沟通,在海外建立翻译团队,还要加强海外本土化战略,通过国际出版合作,利用海外出版资源,让原创书真正融入当地市场和主流发行渠道。同时从政策层面支持,在海外举办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书展,吸引海外出版商关注中国书业。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实现直抵目标读者的文化“走出去”

  ■韩敬群(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在产品出版方面坚持原创为本、品质立社的出版思路。在“走出去”方面,我们开展工作的主战场是中国当代原创文学,尤其是原创的长篇小说。我们希望输出到海外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是能够实现直接抵达输出地读者的真正输出,而不是名义上的。所以在输出的时候,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说聘请海外的译者帮我们做一些重头作家的翻译样章,这对推动我们的海外输出非常有效。

  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路遥的《人生》被亚马逊推为8本向全球重点推荐的翻译文学作品之一,这是中国唯一一本入选的作品,影响非常大。再比如作家徐则臣的《跑步穿过中关村》《耶路撒冷》,以及作家麦家的《人生海海》和阿来的《云中记》,在海外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对于出版文化“走出去”,我的观点是不但要有,还要好;不追求数量的多,而是,追求质量的好;实现有意义的能够直接抵达目标读者的输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立足学术出版优势 实现出版“走出去”质的提升

  ■王 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

  文化“走出去”工作要结合自身实际,研究中国原创图书的特点和文化基因,从而更好地寻觅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走出去”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已经把国际化定位为五大发展战略之一,大力推进国际合作,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出版优势,积极传播中国思想、中国理论,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目前,社科社已与包括施普林格·自然集团、罗德里奇出版社等30余家国际知名出版社建立了版权贸易和图书合作出版关系,与国外出版社签约“走出去”736项,语种涵盖近20种文字。根据最近3年“中国图书世界馆藏影响力调查报告”显示,我社中文版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在全国520家出版社中位居第一,还跻身2019年度英文版图书入藏海外图书馆系统最多的中国大陆出版社TOP10;可以说,社科社目前已发展成为中国学术“走出去”的主力军之一,2019年荣获“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特别贡献奖。

  在社科社众多优秀外宣产品中,“理解中国”丛书以其独到的选题、权威的作者团队、通俗易懂的写作风格等特点脱颖而出。丛书以学术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帮助国外读者了解和理解中国现实,为全世界从事中国研究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优质的资源,获得国内外读者的一致好评。目前已实现多语种合作签约86种,与海外合作出版外文版31种,翻译成17个语种文版在海外发行。其英文版在学术平台下载量也十分亮眼,出版近5年来,在Springer BookMetrix总下载量已经超过3万次。丛书英文版陆续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等37所北美知名大学图书馆馆藏。2018年“理解中国”丛书各语种27种和《习近平治国理政》各语种25种一起被美国国会图书馆重点藏书目录收藏。其中的《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中国的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等书均跻身海外市场图书销售排行榜前列。

  此外,作为中国第一家系统、密集、快速发布中国高端智库成果的重要平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2016年推出的“中社智库”品牌也在向世界传播高端智库声音。我社与中国社会科学院30多家研究所和智库单位签订了框架协议,与中央党校、国务院发展中心、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40余家院外高端智库以及地方智库建立了联系,5年来共推出国家智库报告300余种、地方智库报告40余种、年度报告50余种、智库丛书300余种。其中,配合国家主场外交出版英文图书50余种,介绍国外智库及其观点图书20余种。

  我们大力推广宣传中国社会科学院等25家国家级高端智库成果,始终紧密配合国家重大活动和主场外交的需求。在第一届一带一路高峰合作论坛,送书18册,占中宣部展示图书60种的近1/3,也是唯一一家中英文双语展示的出版社。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我社和罗德里奇出版社联合推出的由社科院副院长蔡昉和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主编《“一带一路”手册》中英文各400册,开会前被一抢而空。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我们推出国家智库报告中英文版“新时代中非友好合作系列”18种,之后又将4本“精准扶贫”主题的中英文智库报告送上改革开放与世界扶贫大会,都取得了很好的反响。此外,我社不断加强“一带一路”合作出版布局,新增合作伙伴十余家。还与英国帕斯国际出版社合作策划了《一带一路》期刊,目前已出版9期,受到海外智库和政界及学者的欢迎,销售良好。

  总之,社科社始终立足专业化、精品化的学术出版优势,并着力将学术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坚持“高端”与“普及”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专业化、大众化、国际化相互联动的“走出去”之路,并形成主题出版和智库出版两条主力产品线,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越来越受到国外的欢迎和好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走出了独具社科社特色的品牌之路。

  浙江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当为出版“走出去”核心板块

  ■袁亚春(浙江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高端学术与瞄准世界一流出版机构,学术普及走向一带一路和非洲国家,期刊国际化融入世界科技学术平台,这是浙江大学出版社在文化“走出去”方面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服务国家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

  浙江是中国古都,人文荟萃,历史悠久。浙江大学出版社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和传承,近年来出版了《章学诚全集》《朱彝尊集》《杨简全集》《卢文弨全集》等一大批重要典籍,并为海外众多大学图书馆收藏。在国家大力支持下,举全社之力保障国家重大出版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已出版《宋画全集》23册、《元画全集》16册、《明画全集》40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大英图书馆等世界重要收藏机构收藏。《先秦汉唐画全集》和《清画全集》等正在陆续出版,并计划出版《中国丝绸艺术(英文、汉文)》《中国儒学通志》《中华礼藏》。

  我社的文献整理与文化传承产品线,以传统文化典籍整理为核心,已出图书150余种、300余册。其中5个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14个项目获得国家古籍整理资助,12个项目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十年规划。2018~2020年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11项。2008~2019年,国家科技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累计79个项目入选,居全国出版社第二位、大学出版社第一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50项。

  浙江大学出版社走出去的指导方针和线路图是:一流大学,一流出版,国家品牌,世界知名。通过出版国际化助力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汇集我国顶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瞄准国际研究前沿和热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借船出海,提升中国智造和中国制造的国际影响力。

  2019年浙大社共输出图书版权372种,涉及欧美、“一带一路”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获得 “丝路书香重点翻译项目”“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等国家“走出去”立项项目43种。中国对外推广计划立项数综合排名全国第三。

  浙大社文化“走出去”的具体路径是,高端学术与瞄准世界一流出版机构。与一流学术出版机构合作,深入全面推进“中华学术外译”“浙江大学学术精品外译”等高端精品学术著作走出去工程。如与斯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合作出版的“中国科技进步丛书”十年出版将近60种。还与两院一委深度合作,提升浙大社的学术出版权威。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合作《中国基础研究前沿》《中国基础研究报告》,与中国科学院合作《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报告丛书》等。

  学术普及走向一带一路和非洲国家。《“一带一路”读本》输出德文、西班牙文等15个语种。《良渚文明丛书》输出印地语、英语、马来语等6个语种。幼儿园图书教材4册进入非洲国民教育体系,首批20万册中标科麦隆国家教材合作出版采购项目。创办意大利分社, 与意大利特伦托大学卫匡国研究中心签署协议,双方将在出版、科研等领域进行全方位合作。多种代表中国创新前沿的优秀科技著作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版和推广。

  期刊国际化融入世界科技学术平台。依托浙大优势学科和自身丰富的国际化办刊经验与人才优势,近年来,先后在生物设计、智能控制和机器人等多个国际前沿交叉学科领域,高起点创办了11种国际化专业学术期刊,目前有8种入选国际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和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还是COPE、STM等国际学术出版学协会组织的重要成员,通过邀请国际多个前沿科技领域近400位资深专家学者担任新创办学术期刊的编委和审稿人,为中国学者与国际科学家搭建广阔的交流平台。

  学术出版无国界。科学技术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力量。在目前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学术出版走出去应成为当前中国出版走出去和国家外宣工作的核心板块。学术出版“走出去”也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模式的重要载体。国家要重点扶持和重视学术出版“走出去”。浙江大学作为国家一流大学,一流大学要打造一流出版,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理想和责任。无论是对于欧美主流出版,还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术出版的合作交流正是天时、地利、人和。期刊国际化是中国出版的洼地,中国出版的空白,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浙江大学出版社同样责无旁贷,国家也要重视这个核心战略。


  吉林大学出版社:好产品就是好内容

  ■张显吉(吉林大学出版社社长)

  吉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其目标是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接近或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学校学科门类齐全,下设50个学院,师资雄厚,承担了大量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依托吉林大学得天独厚的综合优势,吉林大学出版社一直深耕学术出版,打造精品图书,有300余种图书在国家和省部级各类图雷竞技raybet球类竞猜比中获奖。

  吉林大学社目前有三大优势板块:高校教材专著、青少年课外阅读、少儿益智等。每年推出的学术专著和大学教材,占到出版总量的85%,充分体现了大学社的产品特色和责任担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同时,立足东北,依托东北地域特色开发的“东北地域文化系列”,涵盖了“东北民俗”“高句丽研究”“长白山文化”“东北考古”“东北史学”等研究方向,为东北文化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的出版规模不大,但每每出书,分量都很重,或有重大价值,或是填补空白之作,突出图书的稀缺性和价值性,相信也是凭借鲜明的出版特点和地域特色获得了海外图书馆界的青睐。

  一段时间以来,吉林大学社在一带一路地区及小语种出版方面,如日语、俄语、西班牙语、韩语等,输出了一系列图书,今年面向亚洲国家,签约3种书的版权输出协议。

  最近我们在研讨出版“十四五”规划,我一直坚信,好产品就是好内容,学术出版要用好产品说话。我们将紧跟教育教学改革和科技进步的步伐,以学术精品、优秀教材为龙头,将加大社会效益图书的出版,立足于吉林大学,推出高尖端的学术著作,还会持续扩大博士文库的出版……把吉林大学出版社建设成综合型、学术型出版机构,成为重要的高等教育教科书和学术著作、文化工程出版基地。

  每年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报告的发布我们都很关注,这是一个客观数据基础之上的报告,是一个用数字说话的报告,是出版社的出版方向、社会价值和实力的体现。虽说从经济效益体现上来看,不是很大,但从文化输出的影响力看,这是文化“走出去”的关键点,大学社应该高度重视。


  天地出版社:从“走出去”到自然而然“走进去”

  ■陈 德(天地出版社副社长)

  天地出版社今年是新进入中国图书世界馆藏影响力出版30强的出版社,事实上,在“振兴四川出版”战略下,天地社实现跨越式增长,已经崛起成为一颗耀眼的出版之星。

  天地出版社在海外馆藏影响力的提升和天地社近几年在出版主业方面的发展,总体上较为一致,随着越来越多的优质好书的推出,天地社的“走出去”工作,这几年取得了长足发展。

  凭借“振兴四川出版”的东风,在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天地出版社近几年坚持“三精”出版理念,以“出好书”为抓手,行稳致远,深入推进出版供给侧改革,从出版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降量提质,全面推动产业迭代升级。为此,天地社持续致力于拓展优质版权内容资源,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经营效率——不仅在天地社传统上较有优势的少儿与青少年读物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在主题出版、人文社科、成长励志等成人图书产品线也取得长足发展。具有广泛市场影响力的好书越来越多,天地社图书的整体市场占有率快速提升,今年上半年已跻身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前30名之列。

  同时,天地社大力推进“走出去”与版权贸易工作,版权“走出去”签约数量、“走出去”落地出版项目同比显著提升,“走出去”工作影响力持续增强,社会效益大幅提升。2020年,天地社在全球版权贸易深陷新冠疫情困境之时迎难而上,坚持稳步推进“走出去”工作,与去年同期相比,版权输出签约品种并没有下滑。更重要的是,天地社的“走出去”工作不仅仅是量的提升,而是以丰富的原创优质内容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注重长期有效的渠道拓展,深入探索版权贸易与“走出去”的模式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与此相应,近几年天地社的实体图书对外输出品种数、码洋规模也大幅提升。

  就输出图书品类来看,既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的社科图书,如《中国文学史》《汴京之围》,也有反映现实题材的文学作品,如《悬崖村》《美丽塞罕坝》《古路之路》;既有成人社科文艺类读物,如《王蒙自选集》《长安骊歌》《反内耗》,也有少儿读物,如《我和爸爸》《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经典原著故事书合集》《非常小子马鸣加》等。输出国家及地区既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也包括欧美发达国家等。可以说,天地社在走出去的市场口碑与版税收益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而就世界各国文化“走出去”的历史经验,结合我国出版“走出去”的实际情况看,我认为,出版“走出去”,从根本上得按市场规律办事。只有尊重市场、按市场逻辑,把我们的版权和文化产品卖出去,让别人“真金白银”地花了钱,别人才会充分重视,认真把引进的产品做好,把产品的营销和推广做好。这样,我们的产品才可能实实在在地在国外生根发芽,真正在海外产生影响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天地社在“走出去”业务选择的路径也是依靠市场,而在国外产生巨大影响与传播的图书,也都是版权销售受欢迎、甚至产生竞价的项目。

  此外,在出版“走出去”的内容方面,多年来流行一个说法:“越是中国的,就越是世界的。”在这样的理念下,业界普遍将“走出去”的重心放在中国题材、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大量主题出版图书上。这句话需要辩证地看。真正能产生世界影响的作品,首先不能囿于地域文化特性,需要对人类世界具有普世性价值,让人能产生广泛共鸣,能打动人,这样的作品才会真正突破地域与语言的隔阂,在世界范围产生广泛传播——最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的出版“走出去”项目,如刘慈欣的《三体》、曹文轩作品,莫不如此。所谓“润物细无声”,不管什么题材,一部好的作品必然背后有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与中国文化的基因——只有别人真心想要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才能自然而然地“走进去”。


  青海人民出版社:守正创新 继往开来

  ■樊原成(青海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社长)

  作为一家边远地区人民出版社,关注本土文化,讲好青海故事,在传承积累中发挥作用,壮大发展基础,是青海人民出版社的重要职责。

  青海是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富集之地,其地域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宗教性、多样性和丰富性、综合性和共融性等特征,是青藏高原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受省情等诸多因素制约,青海的出版一直处于跟跑状态。但基于发展进步需要,改革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歇。

  多年来,青海出版改革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方针,贯彻中央部署,遵从青海实际,加强分类指导,注重分步实施,这为青海新闻出版事业稳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基础。

  今年是青海人民社改制的第十个年头,十年前的体制改革不亚于一场革命,其带来的影响持久而深远。正是这场脱胎换骨的变革,使青海人民社在破解欠发展与可持续的双重困境中勇立潮头,追求蜕变。十年来,我们坚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着眼于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发展布局;坚持深耕主业,多元发展,追求企业的发展品质与质量;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强化出版的主流地位和能力再造。在组织从严要求和自身努力下,公司定位更加明确,发展思路趋于清晰,两个效益同步增长,国有资产大幅增值,企业发展更具活力。商报发布的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机构排名对我们既是肯定,也是鼓励,必将成为干事创业新的动力。

  一直以来,我们聚焦主业,坚定走主题出版、特色出版、民族出版和精品出版之路,扩大青版图书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做好教材教辅出版工作,服务好地方基础教育的同时,围绕青海省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持续发力,推出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双效俱佳的精品图书。

  在重大出版项目方面,陆续出版《中国改革开放全景录·青海卷》《中国抗日战争全景录·青海卷》等中宣部主题出版项目;《中华水塔》《丝绸之路青海道丛书》《藏族古代法典译释考》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小学生汉藏实用词典》《藏族大辞典》《土汉词典》等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项目;《时代记忆文丛》《共和国青海记忆丛书》等省级文化产业资金项目。

  我们致力于深挖选题资源,锻造图书品质,相继推出《藏籍译典》《青海地方史志文献》《藏药志》等一批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优秀读物,在国内外文化研究机构贏得好评,得到业界认可。此外,我们积极投身“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开展域外合作,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积极尝试“丝路书香工程”,探索和积累走出去的经验;积极开展域外交流,多方开辟新的发展途径。通过以上工作,青海人民社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得到一定提升。

  在今后的工作中,公司将认真总结经验,加强顶层设计,更加有意识、有步骤地壮大主流阵地,扩大青版图书的影响力。一是总结已有经验,充分参与“丝路书香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项目,依托国家平台,借风扬帆、借船出海,实现我社精品图书海外传播力和影响力新的突破;二是对外开展合作,在合作中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三是就选题的不同特质针对性地与国内有成功经验的出版社合作,共同开发、共同进步,讲好中国故事。

  青海孕育了昆仑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南丝路文化,也孕育了以青藏高原精神、柴达木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可可西里坚守精神、青藏公路开路精神和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为核心的新青海精神。这些充满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其影响力是全国的,有的还具有世界意义。以新青海精神为主题,深度挖掘、精心创作、传承精神、鼓舞斗志,作为地方出版社负有重大责任。坚守出版的人文情怀,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关注并抓好事关新青海精神的重大主题出版项目,坚定文化自信,讲好青海故事,是青海人民社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把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选题资源,使其发挥应有的广泛影响力,需要我们不忘改制初心,做一个称职的出版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通过双向交流 打造国际品牌

  ■陶 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版权与法务部主任)

  从某种程度上说,广西师大出版社是一个一直有着国际化基因的出版社。为什么这么说呢?广西师大出版社有一个传统出版板块——珍稀文献出版板块,这个板块很大一部分产品是通过发掘流失海外的中华文献,与海外文献方进行合作,在国内出版。由于这些文献的学术价值极高,中华文化、东亚文化研究圈都颇为关注和认可,所以,这些高码洋文献图书的海外市场很大,每年都会被采购。广西师大社也因此在海外学术界有较高的美誉度,成为海外学者比较熟知的中国出版品牌,并连续多年进入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出版社前20强。

  这是一个比较成功和典型的国际出版交流案例,表现在以下4点:市场主要在海外,每年都会有高码洋的实物输出;资源主要在海外,大多是发掘海外文献进行出版,海外机构也是项目的受益方;长期可持续,这个板块广西师大社已经做了超过30年;有效打造广西师大出版社国际品牌,传播中华文化。

  这个国际案例能够成功的关键,在于这是一个交流行为,而不是一个传播行为,一开始的立足点,就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这也是广西师大社一些国际项目设计的基本理念:通过国际双向交流推动可持续发展,在长期的交流互动中,对项目进行修正和完善,最终形成国际品牌。

  近些年,响应国家走出去的号召,广西师大社也在珍稀文献之外的板块进行了国际化探索,上马了一些规模比较大和比较长期的项目,比如中外艺术交流领域的“艺术之桥”,比如儿童绘本领域的“魔法象”克罗地亚公司,再比如基于中国和东盟的经典互译项目。

  国际品牌的打造是广西师大出版社的长期立足点。所以,出版社一开始的做法,不是急着直接推荐图书,而是研究当地市场,发展长期客户,挖掘对方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选品和选择合作方式,经过严谨细致的市场研判后,在合适的时机推动项目落地、开发。项目启动后,出版社还会研究如何向对方提供有效的帮助。有的海外客户缺乏启动资金,有的海外客户缺乏宣传资源和话题点,这些,出版社都想方设法进行助力,并把单品的推出跟品牌的整体打造相结合,希望通过5~10年的培育,真正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品牌。

  不同的文明各有特色,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我们将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探索创新性的交流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所有评论( {{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