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周(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学部长兼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设计城市文化竞争力的相关核心要素时,首先将城市文化竞争力作为文化综合评价体系来衡量,试图揭示城市文化发展的综合能力和整体实力。
城市文化竞争力指标体系的“跑道模型”。城市文化竞争力主要体现为城市特有的文化风貌、文化发展活力、文化吸引力、文化创新能力以及文化管理能力。根据这些内涵,提炼出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五大核心要素,即文化禀赋要素、文化经济要素、文化管理要素、文化潜力要素和文化交流要素。这些核心要素分别代表了城市文化竞争力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竞争,并且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硬要素作为“跑道”的两条直线,是城市文化竞争力最初规模形成的基础,也就是文化资源;软要素主要是“弯道”部分,是城市文化发展规模上升时的推动力,也就是文化资源开发管理阶段,体现城市的软力量。五大核心要素作为5个一级指标,并和11个二级指标、55个三级指标组成城市文化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文化竞争力指数用哪些方法计算?一是竞争力的总体特征,主要获取的是国内36个中心城市的指数。这36个中心城市就是国内各省会城市和四个直辖市,平均得分是33.04分,最高城市文化竞争力得分是北京75.39分,最小得分是拉萨14.15。各城市得分差距较大。从综合排名上看,北京、上海、广州等10座城市的城市文化竞争力综合得分位于前列。从地域方面看,文化竞争力较强的城市多处于东部沿海的一线城市,如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杭州,东部沿海经济带城市的文化竞争力普遍较高,中西部城市文化竞争力相较于东部沿海城市而言较弱。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文化竞争力较强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比较高,城市文化竞争力一定程度上与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相一致。二是五大指标的分析,如文化资源、文化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城市马太效应等的分析。直辖市和一线城市文化竞争力具有绝对优势,发展的势头非常猛。要素在向这些城市流动,中小城市的文化发展空间和人才资源不断减少,从而形成了强者更强、弱者愈弱的发展现状。比如河北、天津和北京之间的关系,就有虹吸效应的体现。“中国现在文化产业遍地开花”的说法其实是没有道理的,中国的文化产业还是相对集中在一些地区,目前,城市之间的文化差异很大,中小城市文化竞争力确实很脆弱,这就需要通过指标分析,将城市文化竞争中的一些要素相辅相成地提升。
城市文化竞争力中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城市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程度较低,尚未充分发挥文化品牌优势。二是城市内部多方面存在短板。北京虽然文化资源丰富,不断加大对文化投入之后,整体管理水平靠前,但在二级指标下,北京市在文化消费和城市综合这两项的得分相对较低,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路径和对策。一是要加强文化资源产业转型的力度,在这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虽然2016年,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发布,但我国公共文化的投入还是严重不足。我们看到,国外不少图书馆都很优雅,是因为它的人均数量和公共设施是成比例的,而国内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人均数量目前还不成比例,所以要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二是深入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激发城市文化消费潜力。我国出版业目前约有60%的码洋是库存,出版产业占据文化产业的半壁江山,但不少产品没有投放市场。通过供给侧改革,出品更多的好产品,才能够激发城市的文化消费潜力。三是城市品牌很重要。当下,不少城市已经开始重视品牌的建设,品牌与形象息息相关,因此,要将城市面貌装点优美,此外,还应重视城市教育体系,培育多层次的文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