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竞技官方正版讯 1月13日下午,由《文艺报》社、浙江教育出版集团共同举办的许廷旺儿童文学《云端有个足球场》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徐德霞、刘海栖、陈晖、崔昕平、刘秀娟、陈香等知名儿童文学评论家、作家及出版人出席了本次活动。会议由《文艺报》社副总编辑刘颋主持。
《云端有个足球场》一书是浙教集团对于儿童文学板块的积极探索与尝试。该作品以发生在地处海拔2700米高山上、被人们称为“云端小学”的大凉山瓦吾小学真实发生的事件为蓝本,融教育、体育、乡村振兴等主题为一体,以孩子的视角生动讲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彝乡足球少年奋力拼搏、追逐梦想的故事,具有浓浓的民族特色和蓬勃的朝气。
活动现场,浙江教育出版集团社长周俊对各位学者和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许廷旺的精心创作表达感谢,介绍了浙江教育出版社近年来在青少年教育出版领域的成果,表示浙教集团将继续努力,推出更多启迪心智、浸润人心的精品力作,让青少年读者从丰富多彩、新颖独特的作品中,汲取成长的勇气和力量。
研讨中,各位专家学者就《云端有个足球场》的创作形态、气质风貌、人物塑造、审美价值、小说语言等方面进行了深刻探讨与充分解读,认为这是一部底色明亮、构思精巧、意趣横生的儿童文学佳作。
依托真实事件精巧构思,奏响“云端”主题赞歌
如何根据真实的事件背景,创作出主题鲜明、兼具生活质感与艺术美感的作品,成为专家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资深出版人、《儿童文学》原主编徐德霞将《云端有个足球场》总结为一个取材独特、意蕴深刻的逐梦故事,既体现了当代彝乡孩子的拼搏追梦精神,也呈现了彝族儿女振兴家乡的逐梦之旅。作品在艺术表现手法、丰富的内涵呈现以及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三个方面都让人印象深刻。许廷旺精准地抓住了“儿童”和“文学”两个元素,明写儿童足球队,暗写社会变革,静水流深,以小见大,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优秀作品。
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崔昕平认为,《云端有个足球场》选择以质朴的叙述基调来呈现发生在当下的乡村巨变。作者以丰富的校园生活经验生动呈现了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瓦吾小学一群孩子的真实成长。“云端”二字,在作品中兼具理想与现实的双重意蕴。原型事件的感染力随着故事的演进不断叠加,构成了这个感动人心的“中国故事”。
聚焦现实题材创作,构建山乡少年成长图景
中国作协办公厅副主任刘秀娟对许廷旺的作品非常熟悉,认为他写作功力扎实、对结构把控出色、有持久的耐心,非常适合写有力量的作品。在切中肯綮的点评小说与现实事件的关系、作品未来延伸的走向之际,提出作品最值得说道的一点在于通过体育的小切口反映大时代,展现中国乡村在现代化道路上正在发生的变化。用一个“球”切进去,让人看到乡村从以往对物质生活的关注到人的精、气、神的转变,开始聚集力量去支持孩子的梦想,这无疑是一种进步,是山乡的巨变。
《中华读书报》总编助理、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香则非常欣赏《云端有个足球场》的现实主义质感,认为这是一部充满时代气息、能引发广泛共鸣的关于山乡少年儿童成长的现实题材文学佳作。多条线索交织并行,让这个故事在真实感人的生活素材基础上,更显绵密有力。许廷旺用饱满的故事性、真切可感的细节、儿童文学的叙事伦理以及纯正的儿童视角,书写孩子的“新生”与彝乡的振兴,以与众不同的叙事方式,回归了儿童文学的纯净本质。
描绘民族风情画卷,以小切口书写宏大主题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晖将《云端有个足球场》评价为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体育教育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作品聚焦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与乡村振兴主题,现实性突出;从足球运动视角书写少年儿童向阳成长,教育意涵丰富;书名提示的环境及场景独特,基调明亮,具有感召力;人物塑造个性鲜明,细节描写生动,文学性饱满。
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刘海栖认为,《云端有个足球场》用相互缠绕、彼此融合的双线结构自然地将乡村振兴与孩子成长融于一体,书中的彝乡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乃至当地农业常识和家庭结构都准确入微,使得作品具有浓浓的氛围感,笔笔可信。作者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打通了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界限,通过文学的方式讲述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是“小切口、大主题”写作的一次成功尝试。
《文艺报》社副总编辑刘颋认为,《云端有个足球场》以孩子的成长映射了民族的成长,洋溢着充满温暖与希望的人性之美。儿童文学主题出版长篇小说的创作,调性需要均衡,也就是故事、人物、语言贴着生活走。她特别谈到,儿童小说是文学,小说就是要从“小”处“说”起,也就是从动作、细节、语言、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着手。在这个意义上,《云端有个足球场》作出了有益尝试。
与会专家也从文学质感的表现、当地特色的展现、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如何平衡取舍等方面对作品的进一步提升提出了一些建议,并探讨了原创儿童文学创作主要注意的一些共性问题。许廷旺对各位专家学者表示了感谢。他表示,这是他对新题材和新领域写作的一次探索和尝试,今后将在如何创作更经得起推敲、更具真实感的文本上进行更深入的思考。(管若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