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认识叶锦添,更多地是因为他在电影与舞台艺术指导、服装设计等方面所获得的卓越成就。他曾凭借电影《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艺术家;自1986年参与了第一部电影《英雄本色》起,他曾担任多部电影的美术指导与服装设计,包括2023年火爆刷屏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然而,少有人知道,叶锦添还是一位出色的摄影师,他是科班出身,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实用摄影高级摄影专业,他的艺术之路,可以说是始于摄影,在摄影中形成的美学观念,一直贯穿于他的电影与舞美创作、服装设计中。过去的近四十年,无论是在电影拍摄现场,还是在从未间断的旅行里,叶锦添一直在用镜头敏锐捕捉华语电影黄金时代的珍贵时刻,热情洞见庸常外在之下的本真内在,并通过摄影传达出一种认识、探索世界的方式。
海量积累之下,叶锦添希望开始发声,将自己多年来对摄影所怀有的抱负、对事物的理解方法和对时间的看法,进行阶段性总结,精选出各时期代表摄影作品109幅,并配以精炼亲切的回忆性文字,在2024年新年伊始,出版了首部自传性摄影随笔集《凝望:我的摄影与人生》。
在1月23日晚举行的新书分享会上,叶锦添和导演贾樟柯、艺术家安娜伊思·马田相聚单向空间·朗园station店,一起就摄影、艺术、人生等话题进行畅聊,分享会由作家、编剧张敞主持。在寒风凛冽的工作日之夜,活动现场座无虚席,气氛亲切活跃,嘉宾们的真诚分享让现场与线上的众多读者触动良多。
“精神DNA的摄影”:透过表象,与精神对话
在新书分享会上,叶锦添首先表达了他对摄影的热爱,希望能以摄影师的身份出现在大众视野。尽管是摄影专业科班出身,但他更喜欢隐身式地记录他所看到的,他的作品因此充满了对他眼中世界的个人理解。他镜头下的每张照片都是他认识世界的视角的展现,是他“精神DNA”的一部分。他所追求的,是捕捉那些真实瞬间,揭示隐藏于表面之下的世界:“真正的摄影师不会看到所谓正常世界的单面,他可能会看到后面不同的东西,那时候他才有机会选择我现在拍哪个,而当下的选择是真的,因为他看到的是真的东西。”
贾樟柯表达了对叶锦添摄影作品的欣赏,他认为叶锦添具有一种艺术家所特有的“通灵”能力,能够通过摄影机的镜头捕捉并传达内在的精神世界——能够从一个表象里,从此时此刻的一个时间点,从一个呈现在我们视野里的场景,迅速地与某种精神进行对话:“他的作品会开启我们的这样一个磁场,让我们被表象之外的另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吸引过去,那些作品都有巨大的能量和磁场,吸引我们超越这个现实。”贾樟柯进一步阐述了叶锦添作品的深层意义,他认为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对现实的记录,更是一种对现实深处的探索。通过叶锦添的镜头,观众能够看到日常生活中隐藏的、被忽视的一面。
安娜伊思·马田则以女性的细腻感受分享了她对于新书的观感,她首先赞赏了这本书的便携性,她提到,与法国常见的大型画册相比,这本书的精美形式让摄影作品更加亲近和可触及,为摄影师和观众之间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她坦言,叶锦添的摄影作品如同梦境般,同时又充满现实感。她认为,叶锦添的作品有着独特的能力,使观者感受到像是透过玻璃看到层层叠叠的景象,每张照片都像是既熟悉又陌生的记忆。这些作品不仅是关于摄影的技巧和美学,更是关于时间和美的深刻表达。
摄影并非仅仅是一种记录,它更是在创造当下
叶锦添和贾樟柯还深入探讨了摄影和电影创作中的艺术直觉的特质。叶锦添认为,作为摄影师,他总是在等待那个能触动他创作热情的瞬间,而当这一刻出现时,就会有一种强烈的磁场,吸引他去捕捉和记录。他还提到了在电影《卧虎藏龙》《封神》中为章子怡和娜然拍摄的定妆照,他强调,摄影师的感觉和直觉在这些决定性时刻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通过镜头呈现出演员的某些独特气质,这些可能是导演和其他人未能察觉的。
贾樟柯则分享了自己在电影拍摄过程中的类似经验。他谈到了在拍摄《公共场所》和《任逍遥》时的一些特别时刻,如何通过摄影机捕捉到不经意间的、充满魔力的瞬间;如何凭借直觉和感觉,捕捉到那些突如其来的、未被剧本预设的瞬间。
无论是摄影还是电影,艺术家都在寻找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特殊时刻。这些时刻往往是不可预测的,但它们是创作中最真实、最有力量的部分。通过叶锦添和贾樟柯的分享,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如何在现实与创造之间寻找平衡,如何通过他们的作品传达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
叶锦添现场展示了几张代表性摄影作品,并分享了背后的创作故事。例如,他讲述了拍摄张曼玉的经历,如何通过暗房技术拼接两张照片,从而表达她的独特气质;还分享了拍摄张国荣、梅艳芳的一张经典作品的构图思路——呈现三个不同空间和人物之间的“对话”。他指出,与传统的剧照不同,这张照片展现了更复杂的视角和深度。他通过移动摄影角度,捕捉了化妆师和反射在镜子中的张国荣,从而在一张照片中创造了多个层次的空间感。
他还强调了自己的摄影哲学,即通过镜像和重组来创造动态和多维度的视觉效果;还分享了他的摄影方法和对拍摄人像的深刻理解。他提到,当拍摄一个人时,他会利用自己的记忆和感受去理解和分析这个人,以此来揭示被拍摄者的内在特质。他认为,摄影不仅是捕捉所见之物,更是一种自我探索和表达的过程。
“哥哥带我入行,我想成为厉害的摄影师”
新书分享会的最后,叶锦添动情地回忆起自己是如何走上摄影之路的,以及多年艺术创作的心历路程。他之所以选择摄影,是受到哥哥的影响,哥哥有一个摄影工作室,他经常去那里看哥哥工作。可能是性格比较内向,不太爱跟别人交流,于是便更多地想用相机来无声地与人进行交流,并且拍出不一样的照片。“那时候,我背起背包去欧洲,去美国,看到那些很好的摄影师,回香港后我说我要做全香港最厉害的摄影师,但是回去发现一点机会都没有。”之后他来到台湾生活了八九年,在做舞台艺术的同时,还开了一家酒馆,那里后来慢慢成为文化界聚会聊天的场所,白先勇、侯孝贤、钟阿城、朱天文、张大春、林怀民、骆以军等,都是常客。大家畅所欲言,从星座聊到八卦。“那段时光,如今回想起来,恍如昨日,很美好。”在台湾生活期间,也拍摄了大量摄影作品,新书“异境”系列中,收入了多张在台湾澎湖拍摄的作品。
正如叶锦添在新书后记里所说的那样:“每段拍摄的时光,都会看到时间的秘密以及我的秘密,不同的时间会看见不同的东西。影像有时候记录着复杂的事物流转过程,包括当时的空间与光影的变化,总希望不要重复自己,把一切变成一种关键词,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活生生的发现。面对面地按下快门,我得到的是生命的动力,而不是答案。”
附叶锦添部分代表作品
《三个女人的故事》
《灵在》
《曾经》
《两生花》
《隐匿的笑脸》
《孟加拉少年》
《独处的青春》
《凝望:我的摄影与人生》
叶锦添 著
叶锦添的诸多头衔与殊荣中,容易被人忽略的是他摄影师的身份及在摄影领域的创作。他是摄影科班出身,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实用摄影高级摄影专业,从摄影中习得的美学观念,或隐或显于之后的电影与舞美创作、服装设计。
在叶锦添看来,摄影并不是一种创作,而是一种洞见、一种神圣的窥探,任由“看见的”发生镜头中,并同时呈现外在与内在的景域。他沉迷于对时间维度的探索,试图从现实中不断抽取出局部,以触达抽象的时间意义。
作为叶锦添首部自传性摄影随笔集,本书精选了其自1980年代以来各时期风格各异的代表作品109幅,分为“美人”“橱窗”“众生”“异境”四辑,涵括其在电影拍摄间隙与从未间断的旅行中所捕捉、记录的真实瞬间与回忆性文字,勾连出叶锦添在电影、舞台、当代艺术之间自如与自觉的艺术寻真之路。在叶锦添敏锐与精妙的镜头布局中,周润发、张国荣、梅艳芳、张曼玉、王祖贤、周迅、李冰冰、桂纶镁、林嘉欣等呈现出少为大众知晓的情绪状态;与此同时,还以简洁亲切的文字呈现与他们动人的生命交集。而在致敬摄影大师黛安·阿勃丝(Diane Arbus)的初衷驱使下,叶锦添将更多的记录对象,移至现实主义的表达,不论是孟加拉少年充满神性的对视,还是藏族女孩极具生命力的凝望,抑或是纽约地铁、巴黎街头、香港老城区的喧嚣闪影,都在尝试透视出现实概念下的真实。此外,叶锦添还善于营造镜头背后拟人化与戏剧化的虚实意境,游走于抽象与具象的边界。
“摄影师是在进行中开创时间,而不是记录即时逝去的所有。”在这场由叶锦添创造的现实与真相之间的时间旅行中,我们每个人都将获得一种深刻的看见。